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幼年即为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
1821年,到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后来在欧洲开展钢琴巡演,其中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
1828年,在巴黎定居,在住处教授音乐。在巴黎期间,结识了柏辽兹和肖邦,并与众多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
1831年帕,格尼尼来到巴黎演出,他极大地启发了他的想象世界和音乐世界。
1835年,在瑞士期间创作了钢琴曲集《旅行岁月:“瑞士”》。
1837年-1847年间,在欧洲各国开展钢琴巡演,所到之处无不风靡,观众为之疯狂,德国诗人海涅把这种盛况称为“李斯特狂热”。
1847年9月,在俄国做了谢幕表演,宣布从此退出音乐会舞台,不再开展收费演出。
1848年-1859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
1850年,指挥《罗恩格林》的首演。
1852年,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65年,加入圣方济修会,并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
1869年起,往返于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创作进入重要的新阶段,每首作品的和声都有重要创新。如《愁云》和《死神恰尔达什》,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
1875年,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7月31日,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去世。
《浮士德》、《但丁》、《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弄臣》、《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
李斯特创建了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他创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了匈牙利民族特点,是钢琴音乐的典范作品,为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超技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极大的丰富了钢琴教学与演奏;强调钢琴的音乐效果,突破了前人的模式,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的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在晚期作品中,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如运用全音音阶、五音音阶等,和声常用不准备和不解决的九和弦增三和弦,调性扩张到极限,这些探索对瓦格纳和印象派式声乐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魏玛乐派的带头人,和柏辽兹、瓦格纳等倡导标题音乐,强调音乐与情感的联系,并与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展开激烈的学术之争,掀起了新的艺术潮流。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根据所有可靠记载,李斯特即使不是最伟大的、也堪称是顶尖的钢琴家之一。其创作当时未受人赏识。然而当代已被公认为上乘之作,不仅因作品本身的价值,也因它们对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以及后世作曲家们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钢琴曲独树一帜,交响诗则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交响曲光彩逼人、想像丰富,宗教作品动人心弦且具前瞻性,歌曲也格调甚高。李斯特一直是音乐界一位浪漫的谜一样人物,是天才而不乏狡黠机智,是炫技家同时也具表演天份。为人慷慨,提携同僚兴后进。魏玛时期对瓦格纳的支持,以及后来对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大力提倡,导致十九世纪音乐的派系分裂,对艺术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牛津音乐大词典》评说)
在近代音乐史上,李斯特占着独特的地位。很多我们在和声、配器和形式结构方面的成就都是从他那好学深思的精神中发源的。对于一切有价值的事业他都慷慨地予以支持,即使他的艺术爱好和他的被保护人的爱好不相符合时,也不例外。他的灿烂的演奏家生活,他的浪漫主义的恋爱故事,他的宗教信仰,他的光彩夺目的文字著作,这一切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格,使人们不论在他的为人方面和作为一个艺术家方面,都很难作出明确的描绘。他的生活的悲剧,他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十九世纪音乐的救星,从而也没有能够成为近代音乐的救星——以他的巨大的天才和无比的独创精神而论,他是有这种资格的——是因为他一直没有丢下早期背上的包袱。那时他是钢琴巨匠,非凡的钢琴演奏家,文明世界的听众拜倒在他的脚下。但是实际上,是他成了听众的奴隶。(保罗·亨利·朗(美国音乐学者)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