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南翼,地跨浙皖两省的都市圈,主要以杭州为中心联结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五市为节点长三角打造的“金南翼”。
杭州都市圈正努力建设成为推动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2010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12年杭州都市圈发布《杭州都市圈蓝皮书》,2014年杭州都市经济圈被确定为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公布,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
2023年,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座城市获批组成国家级杭州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四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是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市市区为副中心,杭州市域5县市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柯桥、诸暨等杭州相邻县市(区)为紧密层,区域总面积53441平方公里。
2007年5月,杭州都市经济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标志着杭州都市圈启动建设。
2008年,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布局完成。
2010年,浙江省政府批复《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2014年,发改委批复杭州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
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明确提出“一核五圈”,杭州都市圈为其中之一。
2018年10月,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浙江省衢州市、安徽省黄山市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
2020年杭州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上,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六城市一致通过,同意宣城市自2020年11月20日起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观察员城市。
2023年,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座城市获批组成国家级杭州都市圈。
辐射杭州湾、接轨大上海,组团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长三角城市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规划中的杭州都市经济圈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为副中心,杭州市域5县市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歙县等杭州相邻7县市为紧密层,规划的区域总面积53239平方公里,面积约占长三角区域的三分之一。
杭州都市圈是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为副中心,杭州市域四县(市)及与杭州相邻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柯桥、诸暨为紧密层,联动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市域的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
2007年以来,杭州都市圈各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紧密合作、抱团取暖、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1年末,杭州都市圈总人口达到1610.2万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1097.1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35.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88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799元。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伴随经济总量的扩大,杭州都市圈人均GDP持续提高。2011年,杭州都市圈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10685美元,首次跨越万美元大关,高于浙江省1575美元,比2006年增加5953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经济水平。
杭州都市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高转变。区域三次产业比例由5.6:55.0:39.4演变为4.6:51.9:43.5,相比2006年,一、二产比重分别下降1.0、3.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4.1个百分点。
2014年全年,杭州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75.75亿元。
2015年全年,杭州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21.7亿元。
2017年全年,杭州都市圈实现都区生产总值26520.5亿元。
杭嘉湖平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杭嘉湖平原也是杭州龙井等名茶的原产地,此地又以丝绸生产加工而闻名,杭州、湖州(尤其是南浔、双林、菱湖等镇)是著名的生丝产地和丝绸加工地点,太湖水产丰富。近代以来,此地工业迅速发展。现已详成完善的工业体系,国营、民营、外资企业数量众多。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决策部署为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加强杭州与湖州、嘉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进一步提升杭州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使杭州都市经济圈真正成为长三角的“金南翼”,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
坚持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确立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共同体意识,着力突破行政体制壁垒,建立杭湖嘉绍地区互利、互补、互惠关系,通过合作交流,协商解决单个城市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规划引导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搭建联动发展平台,推动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都市经济圈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坚持协同联动、优势互补。明确各城市在都市圈中地位与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杭州依托周边城市资源,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周边城市则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凭借大都市的外溢效应,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统筹谋划、循序渐进。以思想观念认同为先导,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产业、设施、市场、体制、机制对接为重点,统筹安排,先易后难,有序推进,通过跨区域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促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重庆都市圈由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和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包括重庆市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21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行政辖区全域。2020年,重庆都市圈常住人口约2440万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坝面积约0.31万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4%。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提升重庆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重庆都市圈,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一个时期重庆都市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平原水陆交通发达,铁路以杭州为起点,沪杭、杭宣线分别贯穿平原东、西部,并与浙赣、皖赣、萧甬线联结;公路环连杭州、嘉兴、湖州3市,并伸展至山区和海边;水运具有重要地位。航程总长3000余公里,沟通平原500余集镇。
铁路枢纽发展
城市 铁路车站
杭州 杭州站、杭州东站、杭州西站、杭州南站、临平南站、富阳站、富阳西站、桐庐站、桐庐东站、千岛湖站
嘉兴 嘉兴站、嘉兴南站、海宁站、桐乡站、海宁西站、嘉善南站
湖州 湖州站、湖州南站、德清站、长兴站、安吉站、德清西站
绍兴 绍兴站、绍兴北站、绍兴东站、上虞南站、上虞站、诸暨站
衢州 衢州站、江山站、龙游站、常山站、开化站
黄山 黄山北站、黄山站、歙县北站、歙县站、三阳站
航空联系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衢州机场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 已开通运营中 建设中
杭州 杭州地铁1号线 杭州地铁12号线
杭州地铁2号线 杭州地铁15号线
杭州地铁3号线 杭州地铁18号线
杭州地铁4号线 ——
杭州地铁5号线
杭州地铁6号线
杭州地铁7号线
杭州地铁8号线
杭州地铁9号线
杭州地铁10号线
杭州地铁16号线
杭州地铁19号线
湖州 无 杭州至德清城际铁路
嘉兴 杭海城际铁路 无
绍兴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
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
绍兴轨道交通城际线
水运交通
城市 港口
杭州 杭州港、萧山港、富阳东洲港、桐庐港(下洋州)、建德港(十里埠)
嘉兴 嘉兴港、乍浦港
湖州 湖州港
绍兴 绍兴港、上虞港
衢州 衢州龙游港
黄山市 歙县深渡港
景点 景点概述
西湖 西湖,又名西子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西湖区,是世界文化遗产,江南三大名湖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凭借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所蕴育出的特有江南风韵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观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同时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中国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出现于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的三潭印月景观,体现着西湖在中国悠久文化中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便有多位文人雅士为其填词作诗。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千岛湖 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是1959年我国建造的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而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是国家一级水体。千岛湖景区总面积982平方公里,其中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因湖内拥有星罗棋布的1078个岛屿而得名。
富春江 富春江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支流胥溪注入处,有“子胥渡口”、“伍子胥别庙”等古迹。梁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富春江风景(“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自下游建富春江水电站后,这一带淹为水库,泱泱江水,宛若明镜,两岸青山点点,“七里扬帆”成为当今严陵八景之一。
新安江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沿江有白沙大桥、朱池、千岛湖、梅城、刘长卿别墅、双塔凌云、新安江水库等胜迹。新安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向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
莫干山 为天目山之余脉,位于浙江省北部德清县境内,美丽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度假休闲旅游及避暑胜地。莫干山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多姿,景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它虽不及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却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星罗棋布的别墅、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称秀于江南,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
下渚湖 古称防风湖,位于德清县城武康郊区,中心湖区1890亩,比西湖略小,湿地面积5平方公里。北依防风山,水源之一余英溪汇入东苕溪,属南太湖水系,很久以前,古运河曾从中穿境而过。传说当年大禹为表彰防风氏治水有功,特赐封山禺山方圆百里,立为防风国,为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下渚湖湿地公园有160余种鸟类栖居,其中属保护的野生鸟禽有二十余种。景点门票 80元/人,儿童半价。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
盐官古城 海宁盐官镇距杭州五十公里,自古以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都是天下奇观,每到这一天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潮也似海潮般汹涌澎湃。当大潮即将到来之际,只见远方天边似有一条银线汹涌而至,其声似万马奔腾,其势如排山倒海,雪浪凌空,洪流滚滚,摧枯拉朽,气象万千。它与山西壶口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并列,是中国观潮赏景的三大胜地。
江郎山 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古称:玉郎山、金纯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门镇境内。2010年8月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江郎山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5A级景区,由三爿石、十八曲、塔山、牛鼻峰、须女湖(青龙湖 曾用名)和仙居寺等部分组成,面积11.86平方公里,景源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同时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西塘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西塘古镇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区10公里。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近8.6万。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已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
乌镇 是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九九一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九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衢州府城 衢州府城,坐落于有着“诗画江南”的浙江省,是素有“围棋 仙境”“南孔 圣地”之称的衢州市,也是当地历代政治中心所在地。古城位于衢江之滨,是钱塘江上游的明珠,是“四省通衢”的“东南锁钥”之地。古城共分峥嵘镇和鹿鸣镇二部分。也衢州历代的县治和府治的所在地。是一座府县二级衙门共城的城池。是一座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
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2014年,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复设立,杭州都市经济圈范围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试点主要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资源要素市朝配置改革为突破口,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化发展潜力为关键,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杭州都市经济圈率先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