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都市圈是国家明确培育建设的都市圈之一,以石家庄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衡水市、邢台市、辛集市、定州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石家庄市(不含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辛集市,定州市,衡水市桃城区、冀州区、深州市、安平县,邢台市襄都区、信都区(城区)、任泽区、南和区、柏乡县、宁晋县、隆尧县、沙河市,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截至2025年3月,常住人口约1632万人。
2023年3月,为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工作部署,石家庄市在省发改委的指导下,启动《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省发改委主任和石家庄市长任双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先后赴6省23市调研学习,召开各类座谈咨询会90余次。2025年1月17日,《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复函;3月20日,《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举行,《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已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正式印发实施;3月26日,首届石家庄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石家庄市召开,标志着石家庄都市圈建设全面启动。
石家庄都市圈交通战略地位重要,以石家庄市为中心的综合交通网络是连接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大经济区的枢纽节点,也是西连山西、内蒙古纵深腹地,东接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规划建设石家庄都市圈,是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举措。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中国都市圈建设进行系统部署。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河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石家庄为中心,周边城市为支撑的现代化省会都市圈”。
2023年3月,为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工作部署,石家庄市在省发改委的指导下,启动《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省发改委主任和石家庄市长任双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先后赴6省23市调研学习,召开各类座谈咨询会90余次。
2025年1月17日,《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复函。
2025年3月20日,《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举行,《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已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正式印发实施。3月26日,首届石家庄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石家庄市召开,标志着石家庄都市圈建设全面启动。此次会议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共保共治、民生服务共享等议题,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落地6个重点项目,标志着《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迈入全面实施阶段。会议期间,石家庄市与山西省阳泉市签署跨区域结对子共建晋冀深度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重点推进交通、旅游、产业、能源等领域资源共享,探索晋冀两省深度合作新路径。同时,石家庄、邢台、衡水、定州、辛集五市分别签署交通、文旅、科技、招商、生态环境五大领域合作协议,构建多层次协作网络。
石家庄都市圈是国家明确培育建设的都市圈之一,以石家庄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衡水市、邢台市、定州市、辛集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石家庄市(不含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辛集市,定州市,衡水市桃城区、冀州区、深州市、安平县,邢台市襄都区、信都区(城区)、任泽区、南和区、柏乡县、宁晋县、隆尧县、沙河市,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
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地处京畿重地、燕赵故里,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北望京津、南接中原,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市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下辖8区、11县、3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自由贸易试验片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常住人口1123.35万人(截至2025年3月)。
衡水市是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现衡水所辖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省称冀,也缘于此。深厚文化造就了一代名人,涌现出儒学大师董仲舒,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诗人高适,文学巨匠孙犁等。衡水市界于东经115°10′-116°34′,北纬37°03′-38°23′之间。东部与沧州市和山东省德州市毗邻,西部与石家庄市接壤,南部与邢台市相连,北部同保定市和沧州市交界。市政府所在地桃城区北距首都北京25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9公里。
邢台位于河北省南部,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5.55万人(截至2023年末),辖18个县(市、区),其中:4个市辖区,1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另设有邢台经济开发区、邢台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地势高差悬殊,西高东低,自西而东山地、丘陵、平原阶梯排列,三者比例约为2:1:7。邢台又名卧牛城,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距2025年已有3500余年的建城史。据考古发现,邢台至少在五万至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
辛集市位于石家庄市以东65公里、衡水市以西45公里,东邻衡水市深州市、安平县,北与石家庄市深泽县相邻,西与石家庄市晋州市相邻,南与衡水市冀州、邢台市宁晋接壤。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改为辛集市(原为束鹿县)。
定州是河北省直管市,辖25个乡镇(街道),544个村(社区),面积128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2.7万,常住人口110万,是华北五省市人口最多的县(市)。2023年,获评“四个百强”称号,分别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
滹沱河、滏阳河是石家庄都市圈的重要河流,分别是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的“母亲河”。
石家庄都市圈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京津冀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根据石家庄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初,石家庄市耕地655.83万亩。林地569.54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12.64万亩。其中,城市用地45.33万亩,占14.50%;建制镇用地41.13万亩,占13.16%;村庄用地208.29万亩,占66.62%;采矿用地11.62万亩,占3.7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27万亩,占2.00%。交通运输用地53.73万亩。其中,铁路用地4.63万亩,占8.61%;轨道交通用地0.22万亩,占0.42%;公路用地27.24万亩,占50.70%;农村道路20.90万亩,占38.90%;机场用地0.74万亩,占1.3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5.27万亩。其中,河流水面23.70万亩,占42.89%;水库水面18.29万亩,占33.08%;坑塘水面3.58万亩,占6.48%;沟渠4.65万亩,占8.42%;水工建筑用地5.05万亩,占9.13%。2024年,石家庄新增建设用地1443.4公顷,占供应总量的85.83%;存量建设用地238.24公顷,占供应总量的14.17%。
衡水地处海河低平原(俗称黑龙港流域)中部,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与山东德州毗邻,省内与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接壤。衡水市土地调查面积883678.39公顷。农用地700066.96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79.22%,其中耕地564217.63公顷,园地47753.07公顷,林地28793.46公顷,人工牧草地40.06公顷,其他农用地59262.74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80.59%、6.82%、4.11%、0.01%、8.47%。建设用地146807.13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16.61%,城镇其中村及工矿用地130350.1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2358.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098.08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8.79%、8.42%、2.79%。
石家庄都市圈已探明矿产资源达40余种。
石家庄市列入《2020年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34种、矿产地110处,其中大型30处、中型27处、小型53处。石家庄市西北部山区金银、多金属矿产分布相对集中,西南部山区建材类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东部平原地热资源分布广泛。煤炭主要分布在井陉县、井陉矿区,金、银、钼等多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平山、灵寿,石灰岩、白云岩等建材类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井陉、鹿泉及赞皇,碎云母主要分布在灵寿、行唐两县,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藁城、无极、深泽、平山等地。
邢台市矿产资源丰富,区域特色明显,煤矿主要分布在沙河市、信都区、襄都区、内丘县、临城县等地;铁矿主要分布在沙河市;岩盐集中分布在宁晋县;建材类矿产主要分布在西部太行山区;地热资源广泛分布在东部平原区。全市已发现的矿产有46种(其中燃料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34种,水汽矿产2种)。煤、铁、岩盐、蓝晶石等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矿产地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矿产地较少。截至2017年底,煤炭保有资源储量40.53亿吨,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48亿吨,盐矿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253.85亿吨(折合NaCl量219.74亿吨),水泥用石灰岩保有资源储量10.04亿吨,蓝晶石(矿物量)保有资源储量233.63万吨。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矿山180个,其中大型矿山12个,中型矿山36个,小型矿山132个。
截至2023年5月,衡水市发现的矿产有三类,能源矿产类有:煤(煤层气)、石油、地热;非金属矿产类有:砖瓦用粘土、卤水矿;水汽矿产类有:矿泉水。
辛集市境域内矿藏主要有石油与天然气、砖瓦粘土、地热3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庄、南小陈、台家庄、南智丘一带。粘土矿在全市分布较普遍,为冲洪积型粘土,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层位。地热资源自上而下有三个热储层系,辛集市集中开采区在回灌条件下年可开采量为1914.03万m³。
截至2025年3月,石家庄都市圈常住人口约1632万人。
2024年,石家庄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388亿元,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石家庄市(不含赞皇县、灵寿县、平山县、井陉县、井陉矿区、辛集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13亿元。占石家庄都市圈的比重为74.7%。
2024年,石家庄市经济总量突破8200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从2021年的第40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35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打造“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两大产业IP,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发展。连续两年上榜“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荣获2024年度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24年,初步核算,衡水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8.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7.2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5.8亿元,增长4.9%。
2024年,邢台市生产总值完成276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5%。从行业发展看,九大行业均实现正增长。其中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等三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增长11.6%、7.4%、5.2%,合计拉动全市GDP增长2.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9.3%。住宿和餐饮业、工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六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3.2%、2.9%、2.7%、2.7%、0.5%,合计拉动全市GDP增长1.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0.7%。从人均指标看,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2024年邢台市人均GDP为39989元,较上年提高1421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6%,高于去年增速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7838元/人,较上年提升4407元/人。
2024年,定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3.9亿元,同比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1亿元,同比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3.9亿元,同比增长7.6%;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2.9亿元,同比增长16.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6702元,同比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7000元,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678元,同比增长6.4%。
2023年,辛集市面积951平方千米,全市常住总人口58.35万人;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22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66.45万吨;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6.8亿元;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7.9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2亿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59元。
石家庄都市圈交通战略地位重要,以石家庄市为中心的综合交通网络是连接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大经济区的枢纽节点,也是西连山西、内蒙古纵深腹地,东接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
截止到2023年底,石家庄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9982.9公里,路网密度达到了每百平方公里14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条段870.1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6.41公里;国省干线51条段1998.42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4.73公里(其中,国道9条段894.43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6.59公里,省道42条段1104.0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14公里);农村公路17114.5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26.12公里(其中,县道1228.29公里,乡道4796.87公里,村道11089.3公里)。
2023年底,衡水市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2534.102公里。2024年,衡水市滏阳路全线通车,奥体公园建成开放,滏东全民健身中心竣工投用,高铁南站片区一期顺利启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首批10个重点项目全部完工。
截至2022年,邢台市公路总里程2.1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70.6公里/百平方公里。2024年,邢台市公路骨干通道持续延伸,农村公路累计建设里程902公里。同年,邢台褡裢机场开通广州、上海、成都航线,雄商高铁清河西站顺利开工,邢和铁路实现全路网货物直通,德晋高速、东吕高速邢台段改扩建纳入省级规划。
定州市处于“京津冀一小时都市圈”。“三高三铁三国道五省道”在定州交汇,直通海港和空港,是华北地区南下北上、东出西联的重要交通枢纽。2023年,定州市持续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集中整治“翻浆路”。全年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提升71.5公里。截至2023年12月,定州国际陆港已累计发送货物150余万吨。其中包括6.2万余辆汽车,以及粮食、汽车零部件、木材、钢材、煤炭等。
辛集市有石济高铁、石德铁路(石家庄至德州)、石黄高速(G1811石家庄至黄骅港)、石衡高速(S78石家庄至衡水)、307国道、省道衡井线(S392衡水至井陉)东西横穿全境,国道通武线(G230通化至武汉)、县道天王线(天宫营至王口)纵贯南北。
石家庄都市圈有4A级以上景区53个。
石家庄市有6个联合国认定的“千年古县”(井陉、赵县、赞皇、行唐、元氏、灵寿),有世界最早的古驿道—秦皇古道,有现存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天下第一桥”赵州桥,有被誉为“京外名刹之首”的隆兴寺,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
秦皇古驿道景区位于井陉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被称为冀晋通衢之孔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著名的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抗击八国联军的庚子之战均发生在这里。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当地俗称大石桥。建于隋开皇后期至大业初年(公元595年—605年),距21世纪已经1400多年历史,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北宋时期哲宗皇帝北巡时赐名“安济”。赵州桥为大型单跨圆弧敞肩石拱桥,主拱由28道拱券纵向并列而成。全长64.4米,桥面宽9米,沿至两侧拱脚处均为9.6米,主拱由28道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净跨37.02米,拱矢(拱顶至拱脚水平线距离)7.23米,主拱两端靠桥堍的两个小拱净跨3.81米,近桥中央的两个小拱跨度为2.85米。1961年,赵州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树碑作纪念。
隆兴寺位于正定县中山东路北侧,为国内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隆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寺院建筑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龙泉井亭。
截至2025年,衡水共有各类文物保护点1193处,冀州古城、安济桥、景州塔等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成为衡水宝贵的旅游资源。衡水也是革命老区。2024年12月,衡水湖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冀州古城遗址位于冀州城区北部,衡水湖西岸。始建于公元前201年的冀州古城,从汉代筑城,唐、宋、明清时期均有修缮与规模变迁,一直沿用至近代。现遗存有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城墙共计4500米,最高处13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还遗存护城河2000余米,保存有水城、战楼等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指导支持下,正式启动了古城遗址公园建设。截至2025年1月,生态湿地区植入了鸬鹚捕鱼、游湖观鸟、信都鸽舞、野趣戏鸭等场景,考古文化研学区设置了城墙夯筑技艺、考古探源、露天研学课堂等项目,还开设了拓印、投壶、掷圈、击壤、捶丸、射箭等体验活动及信都演武实景演出等。
位于衡水市景县的景州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景县原来称作景州,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景州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密檐阁楼式古塔,外形为八面棱锥体,13层,通高63.85米,塔底周长50.5米,塔身下铺巨石,上砌青砖,在每层的四周各有一洞户。塔内砌有螺旋阶梯,可达塔顶。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高3.3米。每有风起,铁丝网罩与洞户被风鼓荡,如惊涛澎湃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说。
邢台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邢台是古城,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美誉,建城史超3500年,是华北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历史上发生过巨鹿之战、黄巾起义等重大事件;涌现出扁鹊、魏征、郭守敬等优秀人物;拥有着邢窑文化、中医药文化等文化积淀;保存着邢州古城、柏人城等历史遗存。邢台有泉群,泉域面积3843平方公里,史载“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历史上拥有达活泉、百泉、狗头泉、黑龙潭等三十六名泉,2022年后,16处泉眼陆续、稳定复涌,是闻名全国的“百泉之城”。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红的地方,太行山在邢台境内约78公里,拥有邢台大峡谷、天河山、前南峪等众多风景如画的山川,西部深山区植被覆盖率超94%;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南银行曾扎根这片土地,是典型的红川绿谷。
邢台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邢台市信都区西南路罗镇贺家坪村,与山西的和顺县相望,距邢台市区65公里。具备垄断性石英砂岩峡谷群和典型性的嶂石岩砂岩地貌特点。游览面积18平方公里,由24条峡谷组成,其中长1000米以上的达8条。
天河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是中国爱情山,中国七夕文化之乡,牛郎织女传说的原生地。天河山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区屹立在晋冀交界处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总面积30平方公里,主峰天河梁海拔1780米。
河北邢台前南峪水利风景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所在地,距邢台市区60公里,周边交通便利、景区山清水秀、河塘交错、气候宜人,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教育、科普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2022年,前南峪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级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
定州是河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300年前尧帝在定州唐城建都,战国中山、两汉中山、后燕先后定都于此,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公元400年始称定州,历代设州置府,历史上是辐射周边的经济、文化中心。截至2024年5月,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15处,定州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定州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战国名将廉颇、汉代音乐家李延年、唐代诗人刘禹锡、崔护,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现代人民艺术家张寒晖,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等历史名人;隋代杨坚、宋代司马光、韩琦、苏轼等曾在定州任职。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定县试验”从这里走向世界。
定州文庙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历史上曾称之为“府学”“州学”或“学宫”,有“中山庙学甲天下”的美誉,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市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原址在定州文庙院内,2018年8月迁入新馆。新馆位于定州市中山中路南侧,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塔、贡院、文庙和晏阳初旧居,处于历史风貌恢复区中心。汉代建筑风格,外观庄重大气,清丽典雅。总占地面积约55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由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公共活动空间、青少年活动体验中心、休闲娱乐区、库房区、办公区等组成。
辛集国际皮革城是中国北方皮革特色购物旅游基地,先后被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五星级专业市场、4A级旅游景区。
辛集市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馆是展现辛集市“皮毛小镇”及皮毛文化新形象的专业平台和场馆,创建于2018年。截至2023年9月,该博物馆占地3.5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设有皮毛文化主题陈列馆、皮革文化互动交流区、皮都优选体验展销中心、餐饮等四大功能区。
皮都工匠坊地处辛集市市府大街东段永佳皮草院内,创建于2016年11月,是一个集合皮草历史、文化、产品、应用、DIY于一体的辛集皮草体验地。
石家庄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势头强劲,城际交通实现“半小时”通勤,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区域环境联合治理走在全国前列,具备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
《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一核两极、两圈两廊”为空间骨架,构建起差异化发展格局。“一核”,即石家庄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创新策源、产业引领、资源组织和服务保障功能;“两极”,即邢台市、衡水市,发挥区域支撑作用,打造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两圈”,即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协作的通勤圈和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的协作圈;“两廊”,分别为沿京广线综合发展廊道和沿石黄线综合发展廊道。
“一核”引领。发挥石家庄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优化石家庄“一主、四辅、两带”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创新策源、产业引领、资源组织、辐射带动和服务保障功能,打造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推动主城区内涵式发展,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和形象品质提升,突出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公共服务等功能,打造宜居宜业、魅力品质主城区。强化鹿泉、藁城、栾城、空港4个组团与主城区联动发展,增强产业承载、人口集聚能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组团区。充分发挥太行山、滹沱河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增强生态涵养、科创研发、创意设计、康养休闲、体育运动等功能,构筑太行山、滹沱河休闲创新活力带。
“两极”支撑。充分发挥邢台、衡水市两个重要增长极支撑带动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分工协作、联动发展,共同提升石家庄都市圈核心竞争力。邢台市做强做优主城区和皇寺镇—会宁镇、羊范镇—南石门镇、任泽区、南和区4个组团,推进邯邢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建设石家庄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衡水市加快桃城区、冀州区、高新区、滨湖新区城市组团和衡水湖生态绿心建设,加强河北衡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雄安衡水协作区等建设,重点发展工程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制品等产业,成为石家庄都市圈与东部沿海地区紧密联系的重要节点城市。
“两圈”协作。立足中心城市与毗邻区域、周边地区经济支撑性、互补性,着力构建通勤圈与协作圈多维度发展格局。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协作的通勤圈,推动石家庄市与定州市、辛集市、宁晋县等毗邻区域建立政策协同、要素统筹、利益分配、项目共建等协同高效的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构建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的协作圈,推动通勤圈体制机制向衡水、邢台市延伸,强化科技创新、产业上下游、公共服务等领域联动发展,逐步扩大一体化同城化范围,加强与邯郸市,保定市安国市、蠡县、博野县、曲阳县和望都县,沧州市肃宁县和献县,山西省阳泉市和晋中市昔阳县,在产业、能源、生态等领域分工协作,打造一批跨区域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的重大功能性合作平台,构建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链。
“两廊”聚集。依托交通干线,推动产业、人口等要素沿轴向聚集,构建石家庄都市圈经济发展廊道。打造沿京广线综合发展廊道,依托京保石发展轴线,强化石家庄、邢台、定州等地重要支点作用,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经济强镇,加快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端高新产业,向北链接服务北京和雄安新区,向南链接中原经济区,构建先进制造业和城镇聚集的综合发展廊道。打造沿石黄线综合发展廊道,以石黄高速公路、石衡高速公路、石太高速公路等复合快速交通走廊为支撑,强化衡水、辛集、晋州等地重要支点作用,推动沿线城镇、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提升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向东链接东部沿海港口,向西链接山西、内蒙古地区,构建东出西联、陆海联动的综合发展廊道。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分两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到2030年,石家庄都市圈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发展影响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初见成效。第二阶段到2035年,建成空间布局合理、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秀美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规划》指坚持“中心带动、协同共进,分工协作、共构共融”,从7个方面,明确了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具体是:战略支撑方面,重点是加快与京津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借势发展,成为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的战略支撑;基础设施方面,重点统筹推进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产业协作方面,重点是着力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引领作用,共建先进智能、绿色融合、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是统筹都市圈政务服务、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资源,协力建设品质美好生活圈;生态保护方面,重点是联手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联合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携手打造美丽都市圈;文旅发展方面,重点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合力推动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共塑“山水古韵冀中南”品牌;开放合作方面,重点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共筑对外开放竞争新优势。
为保障规划落地,建立了“四个一”推进体系:建立一个以省长为召集人的省级协调机制,构建一张规划体系蓝图,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同时,建立规划协调机制、政策协同机制、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强要素资源保障等创新性体制机制,探索能源、水利、医疗等领域的突破性政策。
各成员城市结合自身优势提出“融圈”发展举措。邢台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与各地共同打造“山水古韵冀中南”文旅大品牌;衡水将加强滹沱河、滏阳河跨界河流协同治理;定州将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特色产业+区域协同”共赢发展路径;辛集围绕建设石家庄都市圈东部区域医疗中心、教育中心、商业中心,推动同城一体化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石家庄正以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创新要素集聚,2024年两大产业营收分别突破1200亿元、1300亿元。
2025年8月,石家庄都市圈人力资源市场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石家庄、邢台、衡水、定州、辛集五市切实打破区域人才流动壁垒,在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
规划建设石家庄都市圈,是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冀中南区域整体实力,成为建设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持续巩固石家庄向上突围发展势头,更好发挥省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优化区域内资源要素配置,促进生产要素有序高效流动,加快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
在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方面,石家庄都市圈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协作、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水平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些产业的优势地位。同时,加强与京津雄的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评)
都市圈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区域内资源要素配置,有利于巩固石家庄向上突围发展势头,反过来又能形成更强的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河北省工程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李智勇评)
协同发力,抱团向上,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唯一路径。石家庄都市圈正以崭新姿态,书写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央广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