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年-1250年,赴中都应试,因考官舞弊落第,弃科举。当时金末山西戏曲盛行,少年时参与戏曲班社活动,奠定戏剧基础。
1250年-1279年,金亡后家族没落,迁居河北祁州(今安国市),以行医为生。
1279年-1290年,开始为勾栏女伶编写剧本,如《诈妮子》《谢天香》等,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
1290年-1300年,完成《窦娥冤》初稿,影射元代司法黑暗,奠定悲剧鼻祖地位。编写《单刀会》,借关羽故事抒发民族气节。
《闺怨佳人拜月亭》《闺怨佳人拜月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望江亭中秋切鲙》《山神庙裴度还带》《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温太真玉镜台》《钱大尹智勘绯衣梦》《诈妮子调风月《感天动地窦娥冤》《状元堂陈母教子》《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尉迟恭单鞭夺槊》等
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成就卓越。他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他在生时就是戏曲界的领袖人物,《录鬼簿》中贾仲明吊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姓名香四大神物”。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到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都把他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著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杭州名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可见关汉卿在当时就已享有崇高的地位。
《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他的喜剧轻松、风趣、幽默,是后代喜剧的楷模。他的杂剧无论在艺术构思、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他的许多杂剧经过改编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为人民所喜爱,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早在一百多年前,他的《窦娥冤》等作品已被翻译介绍到欧洲,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汉卿的研究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出版了他的戏曲全集和多本研究专著。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隆重举行了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纪念大会。
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关剧的戏剧冲突还表现在它的过场戏简洁,戏剧场面随步换形,富于变化。这样处理戏剧场面,摇曳多姿,变化莫测,出观众意想之外,又在人物情理之中,效果十分强烈。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他是元曲中本色派的杰出代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
关剧语言的本色风格表现: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有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不像明清时期有些文人剧作,搬弄典故、爱掉书袋。关剧在词曲念白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熨贴,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熊梦祥: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
杨维祯:其于声文,缀于君臣、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观(劝)惩,则出于关、庚氏传奇之变。
朱权: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
孟称舜:汉卿曲如繁弦促调,风雨骤集,读之音觉韵冷冷,不离耳上,所以称为大家。
王国维: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