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

本文章由 MAIGOO榜单研究员401号 上传提供 ★★★ 发布 反馈 版权声明 0
秧歌,又称扭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作为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秧歌按地区和风格不同,又分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陕北秧歌、海阳大秧歌、昌黎地秧歌、胶州秧歌、抚顺地秧歌、辽西高跷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堪称中国民间舞蹈中的瑰宝,也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舞蹈。龙舞,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流行最广的民间舞蹈,在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中国龙舞分为南北两大派,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根据地域来划分,龙舞有多个派系,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奉化布龙、浦江板凳龙、泸州雨坛彩龙、黄龙溪火龙灯舞、长兴百叶龙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Maigoo编辑了解,截至2022年,有关龙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四十多个。详细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最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之一,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舞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造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徐水舞狮、广东醒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小相狮舞、沧县狮舞、佛山醒狮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广东醒狮作为南派狮舞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深远。详细
麒麟舞是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集歌、舞、乐于一体,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舞蹈之一。麒麟舞是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逢年过节时人们常舞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由兰考、黄骅、海丰申报的“麒麟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麒麟采八宝、睢县麒麟舞、睢县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樟木头舞麒麟、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等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详细
灯舞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舞,主要在元宵节表演,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舞蹈。灯舞源于灯节,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灯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其表演以南方见长。青田鱼灯舞、莆田九鲤灯舞、鲤鱼灯舞、沙头角鱼灯舞、东至花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上舍化龙灯、青田百鸟灯舞、无为鱼灯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是民族杂居地区舞蹈的典型代表,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舞蹈之一。朝鲜族农乐舞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中国唯一列入该名录的舞蹈类项目。详细
花鼓灯是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安徽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最丰富多彩的歌舞,被誉为“东方芭蕾”,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舞蹈之一。花鼓灯包含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绪的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花鼓灯的表演风格主要分为三个流派:颍上地区、凤台地区和怀远地区,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颍上花鼓灯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是中国最古老的古典宗教舞蹈之一。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傩舞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为中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傩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傩舞在我国乡村遍地开花,著名的傩舞有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祁门傩舞、邵武傩舞、湛江傩舞、浦南古傩、萍乡耍傩神、傩舞(跳五猖)等。详细
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舞蹈之一。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其中较为典型的形态即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灯)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龙鼓舞、扇鼓舞、黄泥鼓舞、象脚鼓舞、猴儿鼓舞、花鞭鼓舞、竹鼓舞、铃鼓舞、羊皮鼓舞等多种。中华鼓舞在全国分布广泛,在国家级非遗中,截至2022年,有四十多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安塞腰鼓、花钹大鼓、辽西太平鼓、隆尧招子鼓、木鼓舞、湘西苗族鼓舞、铜鼓舞、横山老腰鼓、仗鼓舞、铓鼓舞、水鼓舞、彝族花鼓舞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主要流行于中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地,是侗族、水族、苗族、仡佬族、彝族、傈僳族、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的传统舞蹈,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舞蹈之一。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彝族葫芦笙舞、拉祜族芦笙舞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aigoo小编推荐中国其他著名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土家族摆手舞、羌姆、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安代舞、维吾尔族赛乃姆等。详细

研究声明: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Maigoo小编主要依据国内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承情况以及在国内地区的影响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进行推荐,名单仅供参考,排名不分先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本榜单仅供参考使用,如果对于该榜单您有更好的建议,请推荐入榜/提交>>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版权声明>> 纠错>> 申请删除>>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