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
#戏剧# 0 0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两幕剧的戏剧作品,为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描写的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这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作为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连演742场,被誉为“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仍然在美国民众意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被誉为“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此剧还为他赢得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 中文名: 推销员之死
  • 外文名: Death of a Salesman
  • 类型: 戏剧(两幕剧)
  • 作者: 【美】阿瑟·米勒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作品描写的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以至他常处于吹嘘、夸耀、谎言连篇的心态,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而对自身毁灭的原因却浑然不知。该书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角色介绍

威利

《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威利是一个小人物。他是个十分普通的美国推销员,把自己的一生都执著于他所认知的“美国梦”,并不懈地为之付出。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梦想之上,把幻想当作现实。而他在生活陷入困境时,虽然也尝试认清问题,却由于对心中梦想的强烈渴望,而使自己被美梦蒙蔽。他天真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不考虑梦想在这个商业社会里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琳达

琳达是表面上对丈夫的心意一定要随声附和的妻子。无论是在年轻时还是现在,琳达一直有自己作为女人和母亲的想法,这是不曾随着时间而改变的,而她总是不由自主地先将威利的心意当成权威的心意。威利和琳达之间的爱是不用存疑的,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却被社会法则异化了。

比夫

长子比夫在威利的心目中是明天的希望和太阳,现在的骄傲,是生活中的支柱和核心所在。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坚信儿子比夫的事业必定会成功的信念。但是他过分的纵容和错爱使得比夫养成了偷窃等恶习,最终在学业和工作中一事无成。

哈皮

次子哈皮作为一个小职员,不是认真勤劳地工作,而是通过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剧尾处,通过父子间的深度交谈,自我欺骗和相互欺骗的现象才展示在威利面前。

内容介绍

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他极度疲倦,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有老伴儿琳达了解他、体贴他,尽一切努力来维护他的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壮年时代的威利,一副精明强干的神气,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是他的骄傲。尽管比夫的学习成绩不及格,也没有引起做父亲的重视,因为,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在沉重的压力下,威利的精神恍惚不定。为了拯救威利,琳达呼吁孩子们要怜爱父亲,甚至把威利要自杀的企图告诉了他们。这时,小儿子哈皮想出一个办法,让比夫向朋友借钱,由洛曼兄弟自家独立经营,以期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个令人振奋的设想,使全家人抱着新的希望进入了梦乡……为了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父子们约定在餐馆中聚会。而就在他们见面时,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公司开除了。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他们谁也没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最终,威利还是自杀了,为了死后的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

背景介绍

“美国梦”是美国社会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美国梦”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美国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许多移民都是抱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人们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不懈地奋斗,只要有勇气、创意和决心,便能获得美好生活,而不依赖特定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援助。

“美国梦”本质上宣扬的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的信念、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以及兼容并蓄的宽容理念。但是在普通人那里,“美国梦”的概念就变得非常具体和实际,成了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的代名词。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展现的正是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认识。

美国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空前繁荣,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规模“战争订单”的刺激,二是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大行其道。与此同时,美国股市投机盛行更给人们一种虚假繁荣的假象。1929年10月,美国突然爆发股灾,直接引发了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前后持续时间长达5年之久。两百万成年人在街头四处流浪、无所事事。作者目睹了自己的父亲由生意兴隆到濒临破产,全家的生活由富裕至没落。这一经历和《推销员之死》中的主要情节非常相似。

作者介绍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1915-2005),美国戏剧家,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阿瑟·米勒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期,他的父亲破产,家里生计维艰。中学毕业后,米勒一边打工一边在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并开始创作剧本。

1947年,阿瑟·米勒的成名作《都是我的儿子》上演,连演三百二十八场。两年后,《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七百四十二场,一举囊括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阿瑟·米勒赢得国际声誉。另外,米勒还创作了《萨勒姆女巫》、《桥头眺望》、《美国时钟》等剧,均针砭时弊,对社会现实和戏剧技巧作了深刻的探索,体现了米勒对社会问题的直面追问,以及对人性、理智、社会正义等问题的犀利见解。自传体剧本《堕落之后》记述了他与好莱坞名演员玛丽莲·梦露一段并不成功的婚姻生活,也深刻剖析了左翼知识分子的内心。

鉴赏评价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应当说,威利的真正悲剧并不仅仅在于他的自杀,而在于他为之追求一生的梦想的彻底破灭,以及他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个穷困潦倒的小人物的毁灭反映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与辉煌的“美国梦”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具体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人事业的无望,完整家庭的破败。主人公威利作为市场推销员,他的工作主要是驱车来往于新英格兰地区的几个州,上门推销公司生产的产品。他年轻时信心十足,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坚信依靠自己的勤奋,不仅会给老板带来丰厚的利润,也会为自己建立起可靠的市场推销网络,有朝一日,他可以开设一家自己的公司。为此,威利拒绝了哥哥邀请他去阿拉斯加采矿的建议,因为他相信自己也能够在推销这一行业里挖出“金矿”,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可是,到头来一切都化成了泡影。他辛勤地忙碌了36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落得一个被老板解雇的下场。

不仅如此,威利的另一个梦想也以失败告终,他的倾注了极大希望的两个儿子均一事无成。大儿子比夫曾在中学里就是学校的橄榄球明星,威利认为儿子一旦从绿茵场上转战商界,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为家庭带来莫大的荣誉和巨额财富。但结果事与愿违,比夫工作没有着落,30岁了仍一无所成,比他小两岁的弟弟哈皮也不务正业,成了投机钻营、乱搞女人的浪荡子。在生活环境和经济困境的压力下,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至于后来相互欺骗、反目成仇,令威利·洛曼倍受打击,最终,他失去了所有生活下去的理由。

首先是社会原因。《推销员之死》里的主人公威利·洛曼可谓生不逢时,当美国大张旗鼓地向外扩张疆土并向他的国民们灌输这种雄心勃勃的淘金信仰时,以威利为代表的普通的美国人却发现,他们已经深受这个社会的压迫,甚至已经身陷生活困境,得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所能进行自由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小。在这个时代,商业价值成为核心价值,攫取大量财富成为无数人的向往。结果,勤勉创业精神衰落了,而宣扬急功近利的各种市场技术盛行,所有的活动都转化为单纯的买卖活动,他们的生命已经放逐了理想精神,在物欲的驱动下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威利最终没有能够靠推销发财也没有赢得人们的喜爱,他死后冷清的葬礼再一次证明了普通人成功道路的曲折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的残酷。事实上,威利的生存危机是一个社会的危机。M·W·斯坦伯格曾鲜明地指出了作者的这一寓意:“米勒把人的处境看作外在于个人的力量的产物,而这处境内固有的悲剧,是个人全力反对贬低人的秩序而遭灭亡的结果。

其次是个人原因。可以说,威利并非没有其他生存的机会,但是,他偏执的“美国梦”无情地将他一步步逼到了难以生存的境地。一方面,生活中威利把实现“美国梦”当成生命中唯一的追求,一直以来,他总以成功的推销员辛格曼的形象来鞭策自己,幻想着像他那样“生意兴隆通四海”。可是,冷酷的现实只能使他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求“成功的秘诀”,在不断的自我安慰、自我愚弄中获得生存的勇气;另一方面,威利有着刚愎自用、自吹自擂的性格,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但实际上他的自尊心是扭曲而脆弱的。当他在年老体弱之时、当他被老板像“橘子皮”一样地一脚踢开之时,他的梦想被彻底击碎,他无论如何不能够接受这个现实,他只能选择死亡来逃避精神的痛苦,逃避世界的冷峻。

再次是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威利的另一个寄托,威利一直认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外表英俊、才干卓越,未来一片光明。可是他的过于纵容使得大儿子比夫忘乎所以,甚至偷窃成习,最终在学业上一无所成;次子哈皮步义亲后尘当了一名公司小职员。但他没有脚踏实地去实现梦想,而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竞争欲望,收受贿赂,勾引上司的未婚妻等等,全剧最后,父子的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才让威利无奈地看到了自我欺骗和父子间相互欺骗的事实。另外,威利的妻子琳达对他的命运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琳达似乎是一个贤妻良母,她对威利百依百顺、温顺体贴,总是激励威利挣更多的钱,她对孩于也有着深深的爱。但正是这种关爱,无形中给威利带来很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使得威利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使得威利不断地、一味地去编织脱离生活实际的“梦”。琳达没有想到将丈夫从梦幻中唤醒,而是加剧了他的精神负累,世俗的物质欲望成了琳达生活的全部,她完全忽略了对威利精神世界的关注和了解。在这方面,剧作同样表达了深刻的寓意:威利是在刚刚付清了自己房子的贷款之后自杀的。这着实让琳达百思不得其解:“我真不明白……三十五年来我们第一次自由了,我们不欠人家钱了,你干吗要那样做?”显然,琳达没有真正地了解威利的生活目的,威利不仅仅要满足于还清贷款,他对家庭的期待、对儿子的期望实际上是他生活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该剧的悲剧主角是推销员威利·洛曼,而他的悲剧则又分成两层:首先是他个人内心的冲突,多次是他与儿子的矛盾。从表面上看,洛曼一家人之间所有矛盾的焦点都在于他们当下的物质条件与美国当时整体经济状况的反差上。威利·洛曼曾是推销界小有名气的人物,如今却遭到少东家的解雇,家庭生活陷入窘境。相形之下,他的朋友查理不但事业一帆风顺,儿子也即将成为大律师。对此,威利一方面极力在妻子面前贬低查理的“室内工作”,通过强调自己的“户外性”来凸显其男性力;另一方面,威利和兄弟本的幻觉对话揭示了他把“自然”看作毫无感情的物体和对象进行剥削的渴望。本劝说威利走出城市,去边疆冒险,因为“城里人只会说空话……到那儿(边疆),握紧拳头你就能挣出一大笔钱”。本为威利描述了残酷的丛林纪则:走进自然,“不要跟陌生人公平地打架”、而要不择手段地去摄取。虽然二战后的美国早已不是当年本出入森林冒险发财的年代,但威利的这番幻想反映了他对自己所熟悉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怀疑和否定,因为这些浪漫而人道的价值观已经等同于缺乏竞争力、最终被社会所淘汰的表现。与本的虚幻对话中,威利一再强调虽然他家住纽约,但也“打猎”着都市狩猎,清晰体现了他为向潜意识中受损的自然价值和都市价值两方面做出补偿而在内心进行协调的结果。

威利对自己以及比夫在取得商界成功的期望建立在美国长期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对“富裕”意识形态化的追求上,而后者的巩固正是得益于工商业的扩张。这种实现富裕生话的单一化方式使以威利·洛曼为代表的美国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离开了土地和自然,他们的现代生活里摈弃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这一维度,成了生态批评所认为的不完整的人。可以说,威利·洛曼头脑中反复出现的进入自然去冒险去发财的渴望。和同样热切的对回归田园平静生活的期待的斗争最终加速了他精神崩溃,导致悲剧的发生。

艺术手法

结构

这部剧作的结构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威利不断在他的客厅、下舞台、前舞台以及在虚幻的过去中,还有在想像中与班的对话中移动。米勒透过这些不同的状态,更细腻、完整展现了威利的梦境以及在人生中的现实,以及让角色出现在温暖以及恶劣的灯光下,比较出角色的各种面向,最后铺陈出整个完整的故事,不让观众对任何角色做出某一种固定的评价。

该剧结构简单,但在描述威利生命中的最后几天时却显得复杂。米勒使用的倒叙手法和想象中的对话颇为新颖,向演员和观众提出了挑战。由于采用了此类技巧,本剧即在今天看来仍具现代性。正如《时代》(Time)杂志所指出的,很多新近创作的戏剧“因得益于,至少是部分得益于《推销员之死》,采用了某种时间旅行手法,将过去与现在、幻想与现实揉合在了一起”。

《推销员之死》在艺术的构思和表达上同样显示了它的独到之处。剧作是一部两幕剧,舞台表现的时间是两天一夜,剧作虽设计出一些直观的现实场景,如推销员威利的厨房、后院,威利·浴曼夫妇的卧室,比夫兄弟就寝的阁楼,纽约的一家饭店,威利的老板霍华德的办公室,以及波士顿的一家旅馆房间等,但剧作所表现的又不仅仅是这些实际场景中的内容。作品通过回忆、幻想、讲述等手段和视角,设计出一个具有开放意义的舞台空间,在现实和虚拟的游走移动中,展示了威利及其家人的生活全景,着力表现的是他一生的希望、忧愁和苦恼。这种意识流式的结构安排使得剧作的主题表达深刻完整,立体地揭示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失荡了人的价值目标又不甘心失败的人,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而在逆境和虚幻中拼命挣扎的悲剧。

从某个意义上说,威利的梦也是所有渴望实现人生目标、生活理想的人们的梦。只是,威利的致命弱点不在于自己的梦,而在于对个人价值认识的某种错位。现实已经远离了理想主义时代,生存的压力,价值的认识,是由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决定的,威利的生存困境正是现代人生存因境的一个象征。

《推销员之死》中反复出现“梦。这个词,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梦都具有价值。梦不是一种价值,而且肯定不是一种理想。威利的梦更是一种脱离商业化时代的错误,这个错误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面对物欲化的现实,适者生存的古老法则也许是生命无法回避的选择,重寻一种传统的价值理想亦或是一种生存的姿态。

文本意象

第一个意象是“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文本中“筋疲力尽“这个词出现了六次,其中五次都是用来描述威利的。除了筋疲力尽,另一个词“疲倦的”出现了十次之多,当中有六次都是和威利相关。除了这两个词,威利的言行

也给读者留下了疲惫的印象。例如,当威利回家的时候,“他已筋疲力尽的样子。他用钥匙开了门,走进厨房,放下了重负,抚摸疼痛的手臂。”很显然,威利身心疲惫。他虽然听到了笛声却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在第一幕刚开始,威利就告诉琳达,“我累得要死了。”接下来,“他挨着床沿坐在她身旁,稍微有些麻痹的感觉”。威利现在已经六十岁了,还要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可他两个儿子却未意识到这点。一向隐忍的琳达最终还是开口责备自己的儿子,并把他们父亲目前的处境告诉了他们。得知父亲的情况后,比夫打算从奥利弗那儿借些钱做生意.这让威利觉得生活开始有了好转。那天晚上,威利“睡的像死了一样。这些月来还是第一次。真想象不到.星期二早晨唾到十点钟……”很显然.长久以来威利的大脑就没好好休息过,他太需要放松地好好睡觉了。

但希望很快就被掐灭了,比夫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解雇了。现在的威利,正如琳达所说,他只是一艘寻找港湾的小船。威利太需要找个无牵无挂的地方彻底地休息休息。年青时的威利,怀揣着成为一个伟大的推销员的梦想.他不遗余力地讨好自己的顾客,但他最终被现实击败。现在他已经疲惫不堪,也不敢直面现实。因此.威利筋废力尽的意象暗示了他美国梦的彻底破灭。

第二个意象是“孤独”。文本中和孤独相关描述出现了十四次之多。作为一名推销员,威利经常在路上奔波,因此孤独自然成了威利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打发孤独,威利有了情人。他也曾和自己的情人讲述自己的孤独。“我寂寞得慌——尤其是在商业不景气,没有人可以聊天的时候。”比夫发现他对琳达的背叛后,威利也是以孤独为自己开脱。其实,细读文本.读者就会发现威利在剧中经常感叹自己孤孤零零的。而他的孤独感在童年时期就和他相伴了。在威利三岁零十一个月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父爱,可这只是他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了。现在,威利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可自己挚爱的大儿子比夫从来就不了解自己对他的苦心,尤其是在比夫发现他的情人后,更是一次次让他失望。除了儿子给他带来的打击,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也让他感到疲惫与孤独。从琳达口中的描述,读者可以看见一个孤独的老者,把装有商品的箱子搬下车,又原封不动地搬回来,然后又搬下来……现在的威利已经推销不出任何东西了,但他还是徒劳地努力着。因威利长期在外工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他的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也常感到孤独。在比夫很小的时候,他曾告诉父亲没有爸爸在身边,自己和弟弟时常觉得孤独无助。在比夫知道父亲的婚外情后,他开始自暴自弃,并离开了家。在外奔波的这些年,比夫尝试着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找不到自我。现在他三十四岁的他仍然单身。而弟弟哈皮也过的不开心,他在和哥哥聊天的时候,说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有时候,我一个人儿坐在自己的公寓里,我盘算着自己付出去的房租.简直荒唐。可是话得说回来,这是我一向的心愿:我自己的公寓,一辆汽车,很多的女人。不过,他妈的,我还是寂寞。”和比夫相比,哈皮拥有很多东西,可他仍然感到孤独。很显然,孤独感笼罩着这个家庭。他们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让他们的生活像梦一样。因此,读者把和孤独相关的意象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剧本所反射的一个重要主题——家庭凝聚力。毫无疑问,低家庭凝聚力导致了威利和自己两个儿子的孤独,这也是威利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品影响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并为他赢得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推销员之死》连演742场,被誉为“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仍然在美国民众意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198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了由英若诚翻译和主演、米勒导演的《推销员之死》。

作品评价

《纽约时报》:“该剧风格如此简单,主题如此充满了必然性,似乎根本就不是一部经过创作和演出的作品。这是因为米勒先生满怀同情地洞察了一些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并不动声色地将其希望和痛楚呈现在了戏剧舞台之上。”

美国作家保罗·利伯曼《洛杉矶时报》:该剧“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还是衡量国家及其人民——经济、家庭、价值观和梦想——的尺度。威利·洛曼……成为了美国式自夸、自负和自欺的象征。但每个人仍然心系这位深感好运不再、意志消沉的男人”。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知识小玲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推销员之死】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十大戏曲 最为著名的戏曲种类 京剧榜上有名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
中国十大著名地方戏曲 民间戏曲十大种类 好听好看的地方戏
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作为文化传统大国,我国在各个地区几乎都有着特色的剧种,你最喜欢的民间戏曲有哪些呢?Ma...
中国十大著名戏剧 中国戏剧中的代表作 霸王别姬梁祝上榜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中国著名四大戏剧
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
元曲四大悲剧盘点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 《窦娥冤》名列榜首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 世界最为著名的四大喜剧 你知道是哪些吗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公认最成功的10部广播剧 最火的广播剧排行 口碑好的广播剧推荐
广播剧的改编几乎不会动原著的内容,能做到一比一还原小说剧情、台词,因此吸引了众多原著粉,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您听过的广播剧有哪些呢?Maig...
评剧十大经典曲目 中国评剧名家名段精选 好听的评剧选段
评剧是广大人民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还曾有观点认为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那你有听过哪些好听的评...
粤剧十大经典剧目 粤剧名曲有哪些 粤剧最具代表性剧目盘点
粤剧既有传统戏剧的风采,又轻快流畅、灵活善变,无论其开放灵活的表演,还是丰富优美的唱腔、舞美,都显现出敢立戏剧潮头的先锋姿态,你知道的粤剧名...
沪剧十大经典名曲 最好听的沪剧选段 沪剧十大金曲
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1941年正式改称沪剧,它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
京剧十大经典名段 京剧代表作盘点 领略京剧表演艺术
京剧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着“国剧”之称,各种京剧名段即使是不听京剧的人也会有所耳闻,你知道的京剧代表作都有哪些呢?Maigoo小编为...
十大莎士比亚经典作品 莎士比亚作品有哪些 莎士比亚全集
你知道莎士比亚作品有哪些么?在文学界莎士比亚的地位不可撼动,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
中国十大经典皮影戏 皮影戏表演剧目 好看的灯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
黄梅戏十大经典曲目 黄梅戏经典唱段 好听的黄梅戏歌曲
黄梅戏是我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许多黄梅戏经典歌曲都有着超高的...
潮剧十大代表剧目 潮剧经典曲目排名 潮剧名曲大全
潮剧是中国传统戏剧之一,也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源自于宋元南戏,于明朝开始形成,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采用潮州方言的方式演唱,主要流行...
豫剧十大经典剧目 好听的河南豫剧 豫剧经典唱段大全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很多好听的评剧选段...
十大经典秦腔名剧 秦腔传统剧目排名 秦腔最具代表性剧目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它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等,...
世界十大戏剧作品 世界经典戏剧全集 世界100部著名戏剧盘点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从那时起戏剧就开始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发展至今,更是诞生了许多不朽的佳作,你喜欢的经典戏剧有哪些呢?M...
河北梆子十大代表曲目 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排名 最好听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你知道的河北梆子著名...
越剧十大经典名段 越剧名家名段欣赏 好听的越剧盘点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所以各种越剧的音像制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