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自然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园博园东路8号,北靠荆山,南面楚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填补了武汉地区自然博物馆的空白。该馆由长江文明馆、贝林大河生命馆和武汉园博园自然景观组成,2015年9月25日随武汉园博园开放部分场馆,贝林大河生命馆于2018年6月29日试运行,同年7月19日正式开馆。
贝林大河生命馆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常设展览"大河之旅 生命之歌"展示近3000件标本,涵盖巨犀化石骨架、中加马门溪龙化石等展品。长江文明馆设常设展览"长江之歌 文明之旅",展出长江流域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相关藏品9141件。
该馆在2018年10月"大河对话"期间加入全球水博物馆网络,2022年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武汉园博园与两馆实行一票制,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周一闭馆)。
贝林大河生命馆位于长江文明馆北边,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8万平方米。入口处为贝林荣誉墙与导览服务功能区,一层为序厅、大河沧桑、大河珍灵展示区、藏品库房和标本修复室;二层为大河沉思、解密自然、贝林文创展示区和咖啡厅;三层为临展厅、科普空间和办公区。
常设展览“大河之旅 生命之歌”以大河为背景、以生命为主题、以贝林捐赠标本为基础,以长江对话世界大河为布展理念,围绕大河、生物、人类的重点内容,利用近3000件古生物、动植物标本和现代多种展陈手段,展示大河相关的地学背景与河流自身的生命史,世界代表性大河的生物多样性、联系性与差异性,以及生态系统演替与生命演化的自然规律。
进入展厅,人们首先会被来自侏罗纪时代的庞然大物——中加马门溪龙化石所震撼。马门溪龙是中国发现的体型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颈部特别长。这具化石出土于新疆奇台县,2016年修复装架完成,高7.5米,长24米,脖子就有12米长。
在马门溪龙化石旁,放置着另一件“镇馆之宝”——同样出自新疆奇台的硅化木。它由侏罗纪时代的高大乔木石化而成,树形保存完好,木质结构清晰,长37米左右,根部最大直径2.7米,是国内博物馆展出的最长的硅化木。
硅化木上方是一面长15.3米、宽8米的“龙”足迹化石墙,再现了2亿年前动物之间追逐争斗的场面。“龙”是古生物学对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的统称。足迹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录像机”为脊椎动物活动记录的“特写镜头”,形成和保存条件十分严苛。这块化石上的遗迹既有龙行湖畔,又有鱼翔浅底,还有节肢动物爬行,为研究晚三叠世脊椎动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巨犀是生活在2000万年前的大型哺乳动物,也是亚洲特有的犀类。眼前这件巨犀骨骼装架标本长8.8米,高4.2米,生前体重或超过20吨,真化石占比90%以上,是国内迄今为止有记载的完整度最高、修复装架最大的巨犀化石骨架。
步入“大河珍灵”展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叶尼塞河、尼罗河、黄河等大河景观次第展开。亚马孙河孕育的热带雨林里,粗壮的亚马孙森蚺与凶狠的凯门鳄正在殊死搏斗。密西西比河流域,5.4米长的巨大鲸鲨与鱼群热情共舞。进入叶尼塞河流域,仿佛置身于冰雪王国,北极熊、北极狐、雪狼等雪地动物神出鬼没。转入尼罗河流域,非洲草原的热浪滚滚而来,大树下蹒跚前行的非洲象、草原上奔腾的瞪羚、河水中狩猎的尼罗鳄、叼着幼狮回望来时路的母狮……所有动物栩栩如生,如同影片《狮子王》里的场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流经中国9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在黄河发源地,生活着一种珍稀动物——藏野驴。藏野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人们称为“高原上的苦行僧”,之所以这么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吃一些干枯粗糙的植物,而且在没有淡水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很长时间。
在“大河沉思”展区,朱鹮保护和麋鹿回家的故事令人动容。1981年5月,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鸟类学家发现了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此前已多年未见过朱鹮的踪迹,人们认为它可能已经灭绝。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在清末遭到西方列强屠杀和捕捉,在中国境内绝迹。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英国引入麋鹿,繁殖培育种群。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国内的麋鹿增长到8000多只,全球朱鹮数量达到7000多只,其中,陕西境内就有5000多只。
武汉市人民政府以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博会为契机,建设长江文明馆。该馆于2013年11月13日破土动工,2015年9月25日落成开放,馆舍面积3.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28万平方米,分《序厅》、《走进长江厅》、《感知文明厅》和《梦幻长江厅》,拥有藏品9141件。截至2017年底,长江文明馆已免费接待观众190万人次。
长江文明馆先后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水情教育基地”,被湖北省、武汉市分别授予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荣获国家、省市各类奖项23次,其中常设展览“长江之歌 文明之旅”荣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以及2016年湖北省博物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8年,长江文明馆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嘉许状。
常设展览“长江之歌,文明之旅”的主线以水孕育人类、人类创造文明、文明融于生态,以提取长江最经典的自然与文明元素为重点,采取单元式的展示方法,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展现了长江流域风光与生态文明,黄金水道与丰富物产,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
序厅面积2462平方米,展示了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教授创作的长江流域巨型浮雕《长江万里图》。
自然厅《走进长江》展览面积3106平方米,以长江自然生态条件为轴,通过“沧海桑田 巨流诞生”、“百川汇聚 有容乃大”、“物华天宝 大江厚赠”、“人间奇观 胜景天成”、“水利千秋 安澜盛世”、“黄金水道 互连互通”、“自然宝库 生态警钟”、“宜居城市 美丽梦想”八个单元集中展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水道与资源,以及一批珍稀动植物标本,包括中华鲟、野牦牛、藏羚羊、亚洲象、大熊猫、滇金丝猴、华南虎、朱鹮、白鳍豚、珙桐、南方红豆杉、水杉、对节白蜡等。
人文厅《感知文明》展览面积3517平方米,以“文明的漩涡”为设计理念,以水孕育人类、人类创造文明、文明融入生态为脉络设置了“人类摇篮 文明发端”、“青铜时代 尽显风流”、“民生物用 领异标新”、“妙理哲思 义理精深”、“文坛艺苑 惊采绝艳”、“科苑杏坛 智慧光华”、“和谐家园 绚丽多姿”、“融汇中西 八面来风”八个单元突出反映了长江的历史与文明,包括藏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一批文物;如青海的马家窑彩陶罐、西藏的唐卡、四川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铜人面具、云南的立牛铜贮贝器、重庆大溪文化的双面人玉雕、湖南的兽面人铜镜、湖北盘龙城大玉戈和曾国第一剑、江西景德镇的青玉瓷瓶、安徽的兽面鼎、江苏的元朝青瓷、上海崧泽文化的石犁、浙江良渚的玉琮等。
体验厅《梦幻长江》引进了“黑暗骑乘”技术和荷兰多自由度无轨电车,聘用特效大师《阿凡达》视觉总监Chuck Comisky设计“梦幻长江”体验厅。观众乘坐无轨游览车从雪域高原的格拉丹东出发,在虚拟主人翁“琪琪”的陪伴下,经雪域高原、巴蜀奇观、高峡平湖、赤壁烽火、飞跃名楼、江南胜景和神奇纬度七个自然、人文的景观体验长江,感受长江文明。
临展厅已举办《穆穆曾侯——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郭家庙曾国墓地特展》、《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珍宝展》、《长江颂国际书法收藏大展》和《武汉自然博物馆非洲动物展》等临时展览。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维护
如有调整或其他安排,我馆将另行公告。
特别提醒
1.观众入馆请出示参观票或相关证件,并配合接受安检及验票。
2.入馆时请勿携带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品、管制刀具及宠物等。
3.拍照留念时请注意自身、他人及展品、标本安全,勿在馆内使用自拍杆、摄像三脚架拍照。
4.身高1米3以下儿童、高龄老人及行动不便者请在亲友的陪同下入馆参观。
5.有意参加大河探秘活动和观看4D影院的观众,请通过官方微信、网站或在现场提前预约和购票。
6.本馆为禁烟场所,请关爱自身与他人的健康。
7.请自觉保持馆内清洁卫生,勿将开启的饮料和食品带入展区和影院。
8.为保持良好的参观环境,请不要在馆内奔跑、嬉戏、攀爬、躺卧或大声喧哗。
9.请爱护公共设施,勿触摸标本、模型,操作互动设备时请按照提示或遵循工作人员引导,如有损坏须照价赔偿。
10.如遇各类突发事件,请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按指定线路撤离。
地铁到达路线
1、乘坐地铁7号线直达园博园站,B出口至园博园东门,入园后可步行或乘坐电瓶车抵达博物馆。
2、乘坐地铁6号线到园博园北站转乘7号线园博园站,B出口至园博园东门,入园后可步行或乘坐电瓶车抵达博物馆。
公交到达路线
园博园东门
乘坐公共交通336/342/790/792到园博园东门站,入园后可步行或乘坐电瓶车抵达博物馆。
园博园西门
乘坐311/329/353/377/506/589/602/605/791/792到古田二路园博园西门站,入园后可步行或乘坐电瓶车抵达博物馆
武汉园博园总面积为213.77公顷,投资40亿,位于武汉市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西段,江汉、硚口、东西湖三区结合部位。武汉园博园建筑设计采用“4+2”方案,即由四大主体建筑和东西部两大服务区组成。主体建筑包括国际园林艺术中心、长江文明馆、飞翔的花园、创意生活馆,分别展示经典园林艺术、长江流域文明成就、武汉三镇特色园林艺术及大武汉现代城市文化等;东部服务区汉口里重现清末民初汉口城的特色建筑艺术,西部服务区汉江塆以湖北民居为建筑特色,并延伸至张公堤城市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