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水是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河田社区的旅游景点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天然花岗岩泉眼为核心,因吕洞宾显灵赐泉传说得名。现存“蓬莱寄迹”摩崖石刻、纯阳宝殿等宗教建筑群,融合花岗岩地貌与人文遗迹,形成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结合的特色景区。
该地泉水在晋代被称作“宝安第一泉”,1328年更名为“河田神仙水”。清咸丰二年(1852年)始建仙泉观等庙宇,香火延续至1936年驻军修建公路。庙宇后遭损毁,1993年列为东莞市级文保单位,1999年重建纯阳宝殿。2000年后扩建广场与步道设施,整合为神仙水公园,增设仿古亭台、运动场地及绿道,形成兼具生态休闲与文化传承的公共空间。
公园因一千年泉眼,而闻名于方圆百里!人们更是争相到此来一饮,千年泉眼涌出的“神仙水”。
流淌了千年的“神仙水”,泉眼已被保护起来,被一细小的水管引至山下。附近居民早早就过来排队打取泉水,回家饮用。据他们说,用此泉水泡茶,煲汤,口感非常之好,是别处的泉水不法相比的。乾史坤今。
神仙水泉眼处,有古代遗留的摩岩石刻“蓬莱寄迹”。这一泉眼在公元331年的东晋时期,就被称为“宝安第一泉”(因东莞当时隶属宝安县),当然也是“东莞第一泉”,元代〈公元1328年〉因所处当地河田村,又称其为“河田神仙水”。
位于河田村内的神仙水,乃东莞名胜之一。因山上有花岗岩石罅,不断流出清泉,俗称为“神仙水”。
在很久很久以前,神仙水原为一荒山,没树没水,只有一些稀稀落落的草地和几棵枯黄的老竹。相传,有两婆孙非常幸运地遇见过神仙。那两婆孙是河田村人,当时正在山坡上放牛。时值中午,烈日当头,婆孙俩非常口渴。老妇还能强忍,孙儿却哭哭啼啼。老妇在附近遍寻清水,却寻不到点滴。孙儿渴极而泣的声音使老妇心烦意乱。正在无奈之时,忽然见到个老人站在岩石之上,长眉善目,五绺长须,手执仙拂,样貌慈祥。他关心地询问老妇人,为什么小孩子啼哭不止?老妇人如实相告。长须老人顿生恻隐之心,只见他用脚一蹬,岩石上立现一个脚印。再用拂柄在脚印旁一插,脚印上立即出现一个泉眼,一股清泉从泉眼内汩汩流出。两婆孙见此奇迹,欣喜若狂,正要道谢,谁知长须老人已不知所终。老妇捧水入口,一股清凉沁入肺腑,口渴立消。孙儿饮了泉水以后,又在山坡上蹦蹦跳跳,追逐蝴蝶去了。老妇认定这位长须老人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她朝天跪拜感激万分。老妇巧遇神仙,神仙恩赐泉水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把这座山称为神仙水山,从泉口流出的水称为神仙水。人们还在山上遍植树木,由于有神仙水浇灌,枝叶特别茂盛。
于是,有村民在山上建仙泉观,供奉纯阳祖师;筑白玉亭,供游人驻足休憩;修群襟阁,让清修的人在这里隐居;在泉口上方,刻下“蓬莱寄迹”四字。此外,前人还留下“云封帐底”、“滴翠岩”、“消夏延秋”等石刻,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公元228年东莞属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此地仍属增城县管辖。
时至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从增城县公出,隶属宝安县,初名“宝安第一泉”。到了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从宝安县分出,隶属东莞县,此地依旧称“宝安第一泉”。
历史的长河流到了约1328年,后人为纪念仙翁功德,以表人们的敬仰,因此地隶属河田村,“宝安第一泉”改称为“河田神仙水”。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得东莞名儒何鲲、简仕良、何仁山等募捐,建成“仙泉观”、“神仙水庙”。庙中供奉着吕洞宾及七姐仙娘神像。由于此水闻名于世,又有神庙,常年游人不绝,香火鼎盛。
当时只有羊肠小道,交通不便,1936年有幸得当时驻军国民党29军93师修筑一条五公里长的公路,直达神仙水庙,交通因而便利。河田村民为了感恩,竖碑纪念。石碑用花岗石做成,碑上刻着:“民国二十六年四月,河田站至仙泉观公路,蒙陆军九十三师甘师长励初、五五八团陈团长金城、全团官兵建筑完成,永留纪念。河田乡全体民众谨志。”这块碑于今失存。在破四旧的冲击下神仙水庙被拆,结果此处被夷为平地。
改革春风吹馥神州大地。智士仁人倡议重建神仙水庙,热心人土踊跃解囊,得东头坊大力支持,于1999年重建成“纯阳宝殿”、“神仙水庙”,塑成神像。山中石壁上有“滴水岩”、“卧云”、“去封帐底”、“消夏延秋”、“蓬莱寄迹”等摩岩石刻,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河田神仙水于公元1993年6月23日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由河田村拔款和群众捐款,在原仙泉观的旧址上,建了一座雄伟的纯阳宝殿。殿顶盖着黄瓦,屋脊和瓦翼装有陶瓷饰物,在阳光绿树的映衬下,分外壮观。殿前有一宽阔的广场,广场用一式的白石铺砌而成,使整个神仙水山面貌焕然一新。现经常有人来此求神拜佛;或游览;或盛水,每逢节日游人不断。
现在神仙水山已被规划为神仙水公园,是厚街镇整治生态环境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现园区前有科技路,园区内铺设有行车道和步行登山径等,交通方便,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休憩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