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禅寺,这里不仅有石头台阶的静谧,还是求姻缘的热门地!
石钟寺,是鸡足山上比较古老的寺庵之一,创自唐代,明朝永乐、正统年间重修,历代都有修缮。寺前的元梅、宋柏,古拙苍劲。
石钟寺位置适中,地势开阔平坦,寺前方照壁上有一幅珍贵的南海普陀观音像。观音播洒甘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画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门外有石雕大狮子一对,分列两旁,活灵活现。大门的工艺精致,飞檐趣角、凌空欲飞,梁柱斗拱,雕龙刻风,花纹细致。两边门方上悬于右任书写的对联.“石钟无声有声皆幻;如来有像无像是虚。”书法遒劲潇洒。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雨花台、后阁。弥勒殿前是钟楼、鼓楼,左右对峙。大雄宝殿两厢有四殿、四堂,后阁为五间重檐歇山式,阁前为讲经受戒的雨花台,贮藏经的石钟阁。东厢后面有方丈室,并有供游人住宿的幽静小院;西厢后面有静室,专供僧人闭关静居。整座寺院、布局对称,条理井然。寺外有菜圃,有苹果园,还有大面积竹林,笋源丰富。
大雄宝殿为五间单檐歇山宫殿式建筑,殿中供三世佛,佛像后均嵌背光古铜圆镜一面,周约20厘米,殿中东、西两大圆柱下有须弥座,各塑站立佛像一尊。大殿莲座后方佛台上有巨大睡佛一尊,睡佛头朝东方,侧身面北而卧,右手枕于头下,左手顺放腿侧,闭目静卧,造型自然,线条柔和丰满。睡佛为木胎泥塑,金装彩绘,身长8米,宽1.5米,大有视之若醒、呼之则寐之态。
观音殿为单檐的士木结构,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两侧为铜铸的二十一度母。殿前,暂供细玉释迦牟尼佛,睡佛雕道精致,长7米,重约25吨,是云南较大的玉佛之一。
大殿后槽原有一尊巨大的卧佛,着黄底起花袍服,头戴珠冠,胸垂红色念珠,红中带黑的脸膛,微张的嘴唇,稍蹙的浓眉,带有西藏高原特有的风貌。身旁植一根大拐杖,好像他云游疲劳后,在这里就地稍事休息,还将继续他那匆匆的脚步。据说,他是西藏的一位“活佛”,跋涉千里,虔诚地来鸡足朝山。当他游完鸡足山,宿愿已了,进寺在殿后檐下休息,闭上眼睛睡着了,从此长眠不醒。后人按照他“入定”(死)时的姿态,塑成了这尊睡佛;将他的云游杖,也放在身旁。此后,年年都有无数的藏民,或沿路“化缘”,或吆着马帮,带着藏香,到鸡足山朝拜睡佛,石钟寺也常呼为“睡佛寺”。在敬香之后,藏民们拉着琴,敲着小皮鼓,摇着铜串铃,边歌边舞。似想让睡佛听听家乡的音乐,看看自己民族的舞蹈。藏民们回家时,还要从睡佛身上抠点泥土带回去,供在佛堂上。
据《范志》载,明永乐(1403一1424)、正统(1436一1449)间,敕赐大少林寺僧了通、了晓重建,秉承了少林武术一脉,是全山的武术参学之处。弘治年间(1488一1505),僧圆明再修,万历年间(1573一1619),僧周辉建毗卢阁。清康熙庚戌(1670 ),僧洪舒、广睿重建殿阁。康熙辛未(l691),姚安土官高奣映建弥勒殿、楼、阁、卧佛等。民国时期(1911一1949)僧真心建后阁。
1952年、1963年,人民政府两次拨款修理石钟寺,“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
1998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宏究才在原址上逐渐修复。
相传寺左有水潭,上悬崖石,叩之如钟,故名石钟。石钟声传百里,故法天有联赞之:“石钟声彻三千界;鸡足名标第一山。”
还有一种说法:这座大寺旁矗立着一块天然大岩石,方圆三丈有余,圆溜溜,黑黝黝,平滑光亮,宛如一大石钟,每到腊月初八释巡牟尼得道之日,大石就发出“空空空”的声音。传说,这石钟是释迎牟尼神堂前的一个大吊钟。有一天,石钟变换法身施礼道:“弟子是提醒我佛到鸡足山传经,弟子愿一同前去报时!”释迦牟尼点头许诺,就在腊月带石钟来到鸡足山。石钟落在了通、了晓所建寺前,给山中众僧报时。从此,了通特把此寺取名“石钟寺”。
相传寺左有水潭,上悬崖石,叩之如钟,故名石钟。石钟声传百里,故法天有联赞之:“石钟声彻三千界;鸡足名标第一山。”
还有一种说法:这座大寺旁矗立着一块天然大岩石,方圆三丈有余,圆溜溜,黑黝黝,平滑光亮,宛如一大石钟,每到腊月初八释巡牟尼得道之日,大石就发出“空空空”的声音。传说,这石钟是释迎牟尼神堂前的一个大吊钟。有一天,石钟变换法身施礼道:“弟子是提醒我佛到鸡足山传经,弟子愿一同前去报时!”释迦牟尼点头许诺,就在腊月带石钟来到鸡足山。石钟落在了通、了晓所建寺前,给山中众僧报时。从此,了通特把此寺取名“石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