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乾隆行宫,又称云龙山行宫,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118号徐州博物馆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徐州乾隆行宫南抵云龙山,北达土山,前后左右均三进院落。现存大殿。大殿坐北朝南,正对云龙山,东西长13.3米,南北宽6.8米,四梁八柱,全系川柏,单檐挑角,黄釉筒瓦,椽檀彩绘,廊楣绘有金龙。大殿内以复原场景等形式讲述了乾隆四次来到徐州的历史和逸闻故事。徐州乾隆行宫原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时在徐州食宿休息和从事政治活动的临时场所,见证了乾隆皇帝的南巡岁月,承载着乾隆与徐州的情缘。
徐州乾隆行宫位于土山和云龙山主峰之间,东接御桥,西至中山路,南抵云龙山,北达土山。前后左右均三进院落。徐州乾隆行宫建筑大多被毁,仅存大殿。
大殿坐北朝南,正对云龙山,东西长13.3米,南北宽6.8米,四梁八柱,全系川柏,单檐挑角,黄釉筒瓦,椽檀彩绘,廊楣绘有金龙。大殿屋檐彩绘图案以龙凤为主,还有牡丹、水仙、山水、亭台楼阁、蝴蝶、孔雀等,屋檐的正反面都有。大殿外有22根立柱,用生漆加麻布包裹了3层,再涂油漆,用以防止腐烂和虫蛀。大殿内以复原场景等形式讲述了乾隆四次来到徐州的历史和逸闻故事。
徐州乾隆行宫与碑廊内陈列有唐使院石幢、宋代八音石及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以及欧阳询、虞世南、苏轼、米芾、岳飞等历代碑刻80余方。
徐州乾隆行宫院内,收藏一座幽冥钟,来源不详。幽冥钟高154厘米,底径123厘米,采用蒲牢作钓手。钟座为八块荷叶型,其一已损,每瓣上铸铺首衔环,下铸龙纹。钟身下部一圈单龙戏珠纹饰。钟顶四周铸云纹,云纹下方铸字一圈“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钟身竖铸“幽冥钟”三字,每字径19厘米。三字右侧铸“大清康熙伍拾年(1711年)宋道人募化建修”,左侧铸“龙飞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岁次辛亥重建”,每字径约3厘米。钟上有铭文。
徐州乾隆行宫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和平路118号徐州博物馆内。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55做清场准备),周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制,分两个时段入馆参观。家长成功预约后,随行的未成年人无需预约。持有老年证、残疾证、军官证、士官证、退役军人优待证等优待证件的观众本人,无需预约,出示证件直接入馆参观。
公交:徐州市内乘坐公交到中山南路中医院站或和平路师大北门站下车,步行至200米即可到达;可乘坐地铁二号线到师大云龙校区站下车,步行400米即可到达。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一带漫溢决口,微山湖水路倒灌,徐属各地均遭水灾。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乾隆乘船至宿迁县顺河集码头,弃船登陆到徐州视察灾情,将原来的护城土堤改为石堤,在徐州城北门外河边设立测水标志,减免百姓的赋税,以工代赈,向百姓发放除疫药物,要求地方官修建行宫,以便以后来徐“阅河”时方便居住。两江总督尹继善在徐州禹王庙的基础上改建徐州乾隆行宫。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徐州乾隆行宫修建完成。清末,徐州乾隆行宫逐渐毁坏,仅剩大殿及部分院落。
1956年,徐州汉画像石保管组成立,迁到徐州乾隆行宫办公。幽冥钟、铜香炉、部分汉画像石等文物随徐州汉画像石保管组迁到徐州乾隆行宫。
1959年,徐州乾隆行宫辟为徐州博物馆。
1963年9月,徐州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徐州乾隆行宫大殿。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徐州乾隆行宫主体等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
乾隆亲自为徐州乾隆行宫撰写了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个皇帝,执政60年,年号乾隆,曾下令开馆纂修《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乾隆曾经6次下江南,其中4次到徐州,具体时间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二月、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五月间。乾隆到徐州的主要目的是“阅河”,即实地考察黄河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徐州共有乾隆行宫三处,奉旨建造的乾隆行宫有两处(云龙山乾隆行宫、新沂马陵山乾隆行宫),私家建造一处(柳泉乾隆行宫)。
马陵山乾隆行宫位于新沂马陵山北麓,又称为大营顶。马陵山乾隆行宫原有五进院落,殿堂三十七间,毁于清末战火。
柳泉乾隆行宫,又称梅庄行宫,位于徐州铜山区茅村镇檀山村南、店子村东、梅庄村北,自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动工,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成。柳泉行宫按照北京故宫模式建造,用银四万余两,占地数百亩。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第六次南巡归来的途中,在柳泉行宫实际住了两个晚上。柳泉行宫由河南归德府商虞通判张继盛私自修建,被诬告为“搜刮民脂民膏、贪污受贿、建造豪宅”而遭拘捕,柳泉行宫从此废置,只剩花园假山与数十株柏树和“行宫湖”。
徐州乾隆行宫院内的幽冥钟成为岁月的见证,承载了诸多历史印记,对徐州道教文化以及清代社会状况的研究有着特定的价值,是反映清代徐州城市变化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