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母系社会动物 NO.2
世界上十大最聪明的海洋动物 NO.3
世界上最强的十大猛兽 NO.1
世界十大最强海洋动物 NO.1
世界十大最大的猛兽 NO.1
世界十大群居动物 NO.1
世界十大没有天敌的动物 NO.1
世界十大最厉害的食肉猛兽 NO.1
世界十大攻击力最强的动物 NO.1
海洋十大食肉动物 NO.1
世界十大最团结的猛兽 NO.1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十大排名 NO.3
世界上十大动物之王 NO.3
世界十大巨型动物 NO.9
世界十大最聪明的动物 NO.9
世界十大高智商动物 NO.9
海洋十大最大动物 NO.9
世界上十大最可爱的海洋动物 NO.9
世界上十大体型最大的鲸鱼 NO.10
海洋十大速度最快的动物 NO.12

虎鲸(学名:Orcinus orca):是哺乳纲、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头部呈圆锥状,没有突出的嘴喙。身体大小、鳍肢大小和背鳍高度有明显的性二型。大而高耸的背鳍位于背部中央,雄性成体的背鳍直立,高可达1.0-1.8米,雌性的背鳍明显地镰刀形,高低于1米。胸鳍大而宽阔,大致呈圆形。上、下颚各有10-14对大而尖锐的牙齿。虎鲸的体色图样主要由黑与白这两种对比分明的色彩组成,位于身体腹面的白色区域自下颚往后延伸至尾部处,在全黑的胸鳍之间变得狭窄,到了肚脐后方产生分歧,尾鳍腹面亦为白色。背部与体侧皆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侧腹处有白色斑块,眼睛斜后方亦有明显的椭圆形白斑。在背鳍后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马鞍状斑纹。
虎鲸几乎分布于所有的海洋区域,从赤道到极地水域。水温或深度没有限制其范围。分布延伸到许多封闭或半封闭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亚湾、墨西哥湾、红海和波斯湾。虎鲸按照栖息环境和习性等可以分为不同的生态型,不同生态型的虎鲸外形略有差别,习性各不相同。
虎鲸的生境为极地和温带海域为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岛,对于水温、深度等因素似乎没有明显的限制。通常更喜欢20-60米的深度,也可以沿着海岸线探访浅水区或潜入300米寻找食物。它们在高纬度地区有相当高的栖息密度,特别是在猎物充足的海域。它们的移动情形普遍与追踪猎物或增加捕食率有关,时间通常在鱼类产卵季与海豹的生产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数的虎鲸都栖息于浮冰边缘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须鲸、企鹅、海豚、海豹等为食。它们会迁徙至何处、会移动多远,仍未有定论。部分虎鲸会终年停留于南极海域,而在北极的虎鲸则很少接近浮冰。据美国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虎鲸研究者指出,当地有定居型与过境型两种型态的虎鲸群,当地终年皆可发现此二种群体。部分个体有非常大的活动范围,由各地的照片辨识结果发现,有些虎鲸的活动范围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国南方的加州。
分布于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南极洲、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文莱、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纽芬兰岛)、开曼群岛、智利、中国、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布)、刚果(金)、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科特迪瓦、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加、伊朗、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等等国家。
虎鲸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年雄性平均长度为8米,最大记录是9.75米,雌性体重3.8吨,雄性体重5.5吨。雌性平均长度为7米,最大长度为8.5米。身体大小、鳍肢大小和背鳍高度有明显的性二型。雌性的平均体重和体重略小于雄性。雌性最大体长达7.70 米,雄性体长达9米。1头体长6.70米的雌性重3.8吨,而1头体长6.75米的雄性重5.5吨。雄性成体的背鳍直立,高可达1.0-1.8米,雌性的背鳍明显地镰刀形,高不及0.7米。该鳍弯曲到右侧或左侧。
成体头骨的髁基长可达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过两前颌骨的宽小于吻突宽。两翼骨远隔开。颞窝大。下颌骨相对较短。具有不明显的喙。椭圆形的鳍肢位于体全长的前1/4处。雄性的鳍肢长可达体全长的20%,雌性的达11%-13%。尾叶宽可超过体全长的1/5。
虎鲸体形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很厚的脂肪用来保存身体的热量。身体上的颜色黑白分明,背部为漆黑色,在鳍的后面有一个马鞍形的灰白色斑,两眼的后面各有一块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为雪白的颜色。下颌及从下颌前端到尿殖区的体腹面白色。有1个白色的叶状斑从尿殖区向上伸到背鳍后的体侧。尾叶的腹面白色或浅灰色,可能具黑色边缘。在每侧眼的后上方各有1个白色椭圆形斑。鞍斑在年幼时不明显,性成熟后更显著。
头部较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头顶的右侧,有开关自如的活瓣,当浮到水面上时,就打开活瓣呼吸,喷出一片泡沫状的气雾,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气就变成了一根水柱。前肢变为一对鳍,很发达,后肢退化消失。高耸于背部中央的强大的三角形背鳍,十分显眼,既是进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颌上共有40-50枚圆锥形的大牙齿,其横切面呈椭圆形,齿尖向内和向后。在一些较老的个体,齿常被磨蚀或溃烂损坏。椎式:C7,T11-13,L10-12,Ca20-24=50-54。
高纬度虎鲸的长途迁徙已有记录。马修斯等在2011年用卫星跟踪了一头虎鲸,从加拿大东部北极圈进入北大西洋中部5400公里(纬度38度)。2012年从德班(Durban)和皮特曼(Pitman)追踪虎鲸从南极半岛到巴西南部,然后回溯——直达约9,400公里的直达往返。皮特曼等人在2012年跟踪了从罗斯海到新西兰北部再到新西兰的以鱼类为食的生态虎鲸的往返行程,航程超过11,000公里,覆盖了纬度48度。许多南极虎鲸似乎是高度透明的。在南极,一些生态型虎鲸很容易进入浮冰区域寻找猎物,而另一些仅在露天环境中捕食。某些地区的虎鲸季节性聚集在沿海海域觅食并偶尔进入河口。
虎鲸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喜欢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甚至有报道称一个族群里有数百个个体,但这只是一组较小的族群之间的暂时联系。族群中的个体一般是相关个体的多代,由约20%的成熟雄性、20%的幼鲸、60%的雌性和未成熟雄性组成。虎鲸从母群中的扩散有限,幼鲸总是母群的一部分。在族群中的个体在彼此100米范围内游泳并协调它们的活动。它们可能共享猎物,很少离开族群超过几个小时。
虎鲸通过学徒教导族群成员。打猎和养育后代是教给年轻鲸鱼的技能之一。它们每天总有2-3个小时静静地呆在水的表层,因为肺部充满了足够的空气,所以能够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鳍。群体成员间的胸鳍经常保持接触,显得亲热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知觉,其它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觉时也扎成一堆,这是为了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它们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种群为社会组织,在广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着生存长大。
虎鲸每天可以游到160公里。时常会有跃身击浪、浮窥等行为,或是以尾鳍或胸鳍拍击水面。在海湾的浅水地带,它还喜欢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钩拉海藻,发出“呼呼”的声音,不久,浑身就披满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鲸的泳速最快可达时速55公里,可闭气17分钟左右。当周遭空气凉爽时,通常可看见它们低矮而呈树枝状的喷气。虎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须鲸一样,又细又高。它们对船只的反应多样,冷漠忽视或是充满好奇心都有可能。偶尔会集体搁浅,群体有时会被困在潮池或海湾中。在北极与南极海域,因为风吹而快速产生的浮冰对虎鲸而言是一大麻烦,有时会因此迫使它们停留于水面狭窄的小水域里相当长的时间。
虎鲸使用3种发声方式:哨声,离散的呼叫和点击声。语音用于通信和导航。在各群之间进行联系时,它们使用离散的呼叫和口哨声。每个小群都有一个离散的方言,听起来与其他小群略有不同。该方言在族群中可以保持多达六代不变。单击声似乎仅用于回声定位。虎鲸确实具有良好的视力,但是在黑暗的水中,它们的视力对捕获猎物或航行没有帮助。与其他齿鲸一样,虎鲸使用声纳感知其水生环境。虎鲸不仅能够发射超声波,通过回声去寻找鱼群,还能够通过超声波判断鱼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这种能力,对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动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难在这种环境里看清远处的捕食目标。
鲸鱼的耳朵是眼睛后面非常小的开口,没有外部瓣。虎鲸听到了哨声,然后点击了下颌中的听觉泡。声波通过颌骨进入,然后进入耳骨复合体。在这种听觉泡中,有一些骨头,就像在人耳中发现的骨头一样。它们通过这些骨骼传播,然后通过听觉神经进入大脑。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定居型虎鲸“居留鲸”,其基本社群单位为小型母系群体,一般由2-9头血缘关系相近的虎鲸所组成,此母系群体会长期维持稳固,所有成员似乎会共同分担养育工作。几个这样的群体会共同组成一个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间有社交行为联系的鲸目动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鲸与仔鲸,多半由最年长的雌鲸居于领导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鲸通常是该雌鲸的后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鲸长到9米还在小群中生活。
虎鲸的社会形态是母系,交配对象的选择比较复杂,不是由雄性的力量决定一切:例如鲸群的族长有时能活到80岁,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们选择交配的对象一般是鲸群内部年长的雄性。雌鲸选择对象的标准科学家并不清楚,很少观察到交配的现场,只知有母亲,不知父亲在哪。
鲸群内没有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雄性的责任是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引导鲸群集体猎杀,分工明确,没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关系则非常稳定,是一辈子的关系,一般不会离群。出现孤鲸的原因一般是受伤或迷路。当族群过大时,会“分家”,产生一个新的族群。
有时虎鲸会采用团体的方式打猎,它们利用从隆额(海豚科用来制造回音定位的部位,会将声音集中成一束)发出的超音波互相沟通和联系,并策划战术。它们也会合力将鱼群集中成一个大球,然后轮流钻入取食。猎捕海狗时,虎鲸会在满潮前观察直达海滩的裂缝沟渠,当满潮时沟渠会灌满水,并在沙滩上形成一片浅水域,此时虎鲸会沿着沟渠冲上海滩,并故意让自己搁浅,以趁机捕食海狗或海狮,有时一只虎鲸会露出大背鳍吸引海狗群的注意,这时另一只虎鲸就会悄悄的靠近捕杀海狗,当猎物脱逃时,另一只虎鲸就会冲上去接替捕食。类似地,虎鲸有时会将腹部朝上,一动不动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尸,而当乌贼、海鸟、海兽等接近它的时候,就突然翻过身来,张开大嘴把它们吃掉,有时也会用尾巴将猎物击昏,如海狮等,再进行捕食。
虎鲸平均每天吃45千克的食物,实际上所能吃的远远超过此。它们会吞下整个小的猎物,但在食用前往往会撕碎更大的猎物。食物包括鱼类、其他鲸类、鳍足类、海獭类、鸟类、爬行类和头足类。在南极采集的虎鲸的362个胃中,217个含有鱼类,75个含有小须鲸的残余,35个含有鳍足类,35个含有头足类。
虎鲸的大脑非常发达同时身体拥有强大力量,凭借这些优势,这些高智商动物能够追赶和捕杀海洋中的很多顶级捕食者。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狩猎,并使用协调的社会行为和交流来捕猎比自己更大的猎物,例如大鲸鱼。一些虎鲸家族成员的菜单上至少列出了9种鲨鱼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动物闻风丧胆的大白鲨和灰鲭鲨。
虎鲸为多配性的。在西北太平洋,多数在5-7月间进行交配。在东北太平洋,它们大多在10月至次年3月间产仔。成年雄性体长5.2-6.2米,成年雌性体长4.6-5.4米。雌性在11-16年间生产第一个可存活的仔鲸。
虎鲸全年都可以交配,每当雌性动物进入发情期,虎鲸就可以繁殖,每年可能多次发生。但是,大多数繁殖都发生在夏天,虎鲸通常在秋天出生。雌性在6-10岁之间达到性成熟。雄性的性成熟年龄在10-13岁之间。雌虎鲸开始交配14-15岁。有记录的最年轻的母鲸是11岁。雌性每6-10年产一头仔鲸,它们在40岁左右停止繁殖。一般是25年内会产有4-6个后代。虎鲸一次只产一头仔鲸,偶尔也有双胞胎。断奶前,新生的仔鲸体长2-2.4米,出生时体重约136千克。在北太平洋记录的最小的新生仔鲸长2.28米仔鲸要哺乳约一年。一些研究表明,几乎所有新生仔鲸的一半都在它们出生的第一个生日之前死亡。
雌性虎鲸在繁殖后代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它们的妊娠期将近18个月,分娩和哺乳期12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母亲们教它们的仔鲸去狩猎,并将其后代领入社交网络中。由于这些动物不是一夫一妻制,因此可以认为父亲交配后不参与养育。当仔鲸出生在群体中时,它依靠其母亲来获得营养和支持。独立后,仔鲸仍留在它们出生的族群中。在出生后的1-2年内,幼仔在饥饿或者呼唤雌兽时,只能发出粗厉的声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模仿成体的声音,改进和丰富自己的叫声,但由于虎鲸的语言复杂而多变,幼仔要完全掌握成体的“语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时间。平均寿命估计达80-90年。雄性约在15龄达性成熟,平均寿命约29年,最大寿命约50-60年。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Ⅱ。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附录Ⅰ和Ⅱ级,北大西洋东部以及ENP种群均包含在CMS的附录Ⅱ中。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