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学校有标准教室160个,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系统,三机一幕(29寸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有低音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自造纯净水系统,宽带网终端;有实验楼一幢,有标准配制的实验设备设施,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教室;有科技楼一幢,有科技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有标准学生公寓5幢,可容全校4000余名学生在校住宿,宿舍内安装有201电话和宽带网终端;学校有432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兼多功能礼堂);有标准足球场一个,篮球场10个及其它的体育设施。
学校在跨越式发展中,得到了中江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和倾力扶持,也得到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截止2020年,学校常设规模为高中80个班(另设初中6个班),在校学生5500余人,专任教师268人。其中中学特级教师46人,高级教师95人,中级教师110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6人,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8人。其中,有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特级教师4人,省优秀教师5人,市优秀专家1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师德承传,铸就了中江中学高水平的教学质量,铸造着学校与日俱增的办学隐性价值。
十五”期间,学校拟培养省、市学科带头人12人,省、市骨干教师30-36人,特级教师1-3名,市级优秀专家2-3人,国家及省级优秀教师、班主任2-5名,教师学历达标占教师总数的95%-98%,实现学科配套,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和量够质优的普通高中教学三套专任教师班子。
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经营办学、以校为本、精品创校、科研强校
以校为本的群体意识培养
无情管理,有情领导,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形成牢固的学校整体意识,明确:“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从而激励全校师生热爱学校,顾大局,顾集体利益,使学校发展具有强劲的力量之源。
发展的办学意识
发展有助教师、学生未来幸福和感受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得到肯定和提升,因发展是全校师生共同价值,共同理想,思维方式和学校文化规范的集中体现。
发展了,学校自身的隐性价值,品牌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解放”,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隐性资源三个资源之间旨在作用于“学校发展”这一个目标不断调整与和谐。
发展中,调整好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双主体多维互动,从而学校得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因势置景,安置了孔子、鲁迅、陶行知、爱因斯坦等中外名人塑像,设置了奇石,培植了名市花卉。从德才兼修的角度,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要求,在校园各个角落镌刻了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润物无声,激励学生自觉成才。学校还设置了6个花园小区,布置在重楼高墙之间,与花卉之间的英语走廊、艺术走廊相映成趣,激励学生爱护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
76年的风雨历程,培植和铸炼了艰苦创业、求实自励的办学传统,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厚实着学校的文化和教育底蕴。
求实的科研工作
四川省中江中学以“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认识高度,成立了以蒋波校长为总负责人的科研课题领导机构,建立了科研成果评审机构,制定了《中江中学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强化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加大了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出现了责任到头,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大胆地创新探索
学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德树人,以文化人,形成了弘扬黄继光精神为主线的四个层面的德育目标体系和实践模式。
学校的德育研究成果及实践模式已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卫视、《教育导报》等媒体上报道,并向全国推广。
一是,形成了以弘扬黄继光精神为主线的四个层面的德育目标体系和实践模式。
二是,着眼学生成才,以因材施教和鼓励创新两个方面为渠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探索“丘区农业大县农村低入口学子培养模式”,实现“转后促优提质量,优化个性促发展,思维创新见实效”的育人目标。
三是,在本地区推行学校后勤改革,按“省普通高中后勤服务试点学校”的职责和义务,以后勤服务中心的成功运作形成学校管理服务特色,体现“实验性”和“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