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1200年),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朱熹在继承周敦颐、程颢等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整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构建了完整的理学体系。他的思想对后世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被后人将其与孔子并提,称为“朱子”。
详细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首创长调慢词,突破五代小令格局,丰富词调、发展词体,并大量运用俚言俗语来作为“新声”、“新音”,开创了“俚俗词派”。柳永对宋词的革新对后来词人影响很大,苏轼、黄庭坚等人都深受其影响。
蔡襄(1012年-1067年),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擅长正楷、行书、草书,书法上承颜真卿,下开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与苏轼、黄庭坚、米芾被后人称为“宋四家”。
李贽(1527年~1602年),福建泉州府(福建省泉州市)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信奉王阳明心学,抨击程朱理学,主张心本论,因而李贽在文学上提出“童心说”,反对当时“摹古”文风;在思想上,他倡导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功利主义,对晚明文学、后世思想解放产生了深刻影响。
杨时(1053年-1135年),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杨时上承程颢、程颐的思想体系,下启李侗、朱熹等人,传道东南后又将理学传入福建,极大促进了闽中理学的兴起,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
王慎中(1509年-1559年),福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诗人、散文家,主张学习唐宋古文,反对复古拟古,成为开创明代唐宋文派风气的先河,因此被列为“嘉靖八才子”之首。他与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人构成的唐宋派给明代文坛增加了几分生气,对明代文坛、闽中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慎(1687年-1772年),福建宁化人,清代杰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以狂草笔法入画,粗笔写意,风格独特。画神仙佛道和历史名人的同时,黄慎也擅长从民间生活中取材,塑造了纤夫 、乞丐、流氓、渔民等下层人民的形象,打破了传统人物画的雅正规范,赋予民俗题材艺术高度,推动文人画平民化。
刘克庄
辛派词/江湖诗派重要代表 南宋后期文坛领袖
刘克庄(1187年-1269年),莆田(今属福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重要诗人、文章家、诗论家。刘克庄诗作反映民间疾苦,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是南宋后期辛派词人中成就最高的。同时,刘克庄作为南宋后期的文化领袖,对许多题材进行新的开拓和突破,推动南宋后期诗词发展。
曾鲸(1564年-1647年),福建莆田人,明代画家,擅画肖像,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开创了“波臣派”绘画写真派别。曾鲸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明暗法等技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革新了中国传统肖像画技法。
张瑞图(1570年-1641年),晋江二十七都(今属福建省晋江市)人,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明代四大书法家”,有“南张北董”之名。张瑞图擅长楷、行、草书,书法以“奇逸”闻名,笔法硬峭纵放、结体拙野狂怪,大量使用侧锋方折,打破了传统中锋圆转的笔法,是晚明书法变革的灵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