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十大最经常下冰雹的省会城市 国内冰雹多发的地区排行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榜单研究员329号 上传提供 2024-03-04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冰雹灾害是中国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中国降冰雹日数最多的地区是云贵高原,而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降冰雹日数最多的省份,年冰雹日数一般在3天到20天,部分地区可超过20天;那么,中国下冰雹天数最多的城市是哪个?其中,拉萨市以年均冰雹日数为3.8天,成为中国最经常下冰雹的省会城市;其次是呼和浩特、贵阳市、西宁市、哈尔滨市、北京市、沈阳市、长春市、长沙市、昆明市,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最经常下冰雹的省会城市
  • 拉萨市(3.8天)
    拉萨市地处青藏高原,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拉萨年均冰雹日数达到3.8天,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是中国下冰雹最多的省会城市。拉萨市为何冰雹灾害频发?因拉萨地处青藏高原,这里是中国降冰雹日数最多的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对流强烈,气温低,气温日变化大,条件有利于冰雹的形成。
  • 呼和浩特市(2.6天)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地处内蒙古中部,位于蒙古高原,这里也是中国冰雹频发的地区之一,年冰雹日数平均为1天到3天。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年均冰雹日数达到2.6天,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仅次于拉萨市。
  • 贵阳市(2.3天)
    贵阳市地处云贵高原地区,是贵州省省会城市,这里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温较低,谷地降温速度较慢,气温较高,此时谷地气体受热上升,对流运动显著,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成冰雹。贵阳冰雹高发时间在2-4月,尤其春季夜晚易出现冰雹,温差越大越厉害。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贵阳市年均冰雹日数达到2.3天,是中国南方地区降冰雹日数最多的省会城市。
  • 西宁市(2天)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省省会城市,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西宁市年均冰雹日数达到2天,是中国下冰雹最多的十大省会城市之一。西宁市下冰雹高发时间为5-10月。又据中国气象局数据,西宁市年均冰雹日数达到2.1天。
  • 哈尔滨市(1.7天)
    哈尔滨市位于东北地区,地处高纬度地区,是寒冷大陆性气候区域,是黑龙江省会城市。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哈尔滨市年均冰雹日数达到1.7天,是中国东北地区下冰雹最多的省会城市。哈尔滨下冰雹高发时间在夏季,这里夏天往往会受到季风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汇的地方容易形成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从而增加了冰雹天气发生的概率。
  • 北京市(1.4天)
    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北京市年均冰雹日数达到1.4天,下冰雹高发时间集中在夏季。在夏天,由于此时温度高、水汽充沛,冷涡会造成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所以6月份下冰雹不稀奇。
  • 沈阳市(1.2天)
    沈阳市地处东北地区,是辽宁省省会城市,这里年冰雹日数平均超过1天。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沈阳市年均冰雹日数达到1.2天,下冰雹高发时间集中在5-9月。
  • 长春市(1.2天)
    长春市地处东北地区,纬度高,是吉林省省会城市。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长春市年均冰雹日数达到1.2天,下冰雹高发时间集中在5-6月。
  • 长沙市(大于1天)
    长沙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南省省会城市。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长沙市年均冰雹日数超过1天,也是中国下冰雹最多的十大省会城市之一。长沙市下冰雹高发时间集中在冬季。
  • 昆明市(大于1天)
    昆明市地处云贵高原,是云南省省会城市,特殊的地形地貌,使这里成为云南冰雹灾害最多之一。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昆明市年均冰雹日数超过1天。昆明市下冰雹高发时间集中在1-5月。
声明:中国下冰雹最多的十大省会城市排行榜(包括直辖市),MAIGOO小编根据全国省会城市年均冰雹日数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数据主要依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年均冰雹日数数据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年均冰雹日数数据,最新数据以各城市官方公布为准。
本榜单仅供参考使用,如果对于该榜单您有更好的建议,请推荐入榜/提交>>
更多
  • 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

    据中国气象局数据,青藏高原是中国降冰雹日数最多的地区。其中,西藏东北的那曲市(黑河)是中国降雹日数最多的城市,平均年降冰雹日数为35.9天,最多可达53天,最少为23天。其次是班戈,平均年降冰雹日数为31.4天;申扎平均年降冰雹日数为28天,安多平均年降冰雹日数为279天,索县平均年降冰雹日数为27.6天。

    据中国天气网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显示,中国出现冰雹概率最高的地区在青藏高原、青海南部、西藏北部、川西高原部分地区等地年均日数超过10天,最高可达15-30天;云贵高原、华北中北部等地年均日数也有3-5天;东部平原地区相对较低,大部地区的年均日数低于1天。

    中国冰雹最多的省份

    中国发生冰雹次数最多的省份为西藏,年冰雹日数一般在3天到20天,部分地区可超过20天,但多为小冰雹,致灾并不明显。除了西藏地区外,北方发生冰雹较多的省份有甘肃、山西、河北等地,年平均次数在2次至7次左右;南方冰雹灾害较严重的省份则为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年平均冰雹次数在2次至4次左右。

    中国下冰雹地区分布特点

    中国冰雹分布的特点:山地多,平原少;内陆多,沿海少。青藏高原是冰雹的高发区,年冰雹日数一般有3天到20天,部分地区可超过20天;云贵高原、华北中北部、内蒙中西部、东北及新疆西部和北部山区年冰雹日数平均为1天到3天;而华南沿海、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新疆南部盆地等部分地区为冰雹少发区,年冰雹日数小于0.1天,也就是说,平均10年只会出现一次冰雹。

    延伸阅读:不同地区下冰雹时间不同

    由于冰雹形成的条件较为复杂,它在不同地区的高发时间也不尽相同。

    1月至2月,冰雹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江南西部;

    3月开始降雹区域扩大,江南大部、华南、西南都进入冰雹高发期;

    4月,冰雹高发区域北扩至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也会出现冰雹;

    5月至9月,北方大部和西南地区成为降雹的主要阵地;

    到了10月,东北、华北一带的降雹区域明显缩减,虽然青藏高原地区大部仍会有冰雹出现,不过降雹频率也是明显降低。

更多相关榜单
中国城市主题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中国各类型城市名单汇总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 盘点全国城市榜单
为了顺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我国官方和民间评选了较多不同类型的城市榜单,如国家官方认定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重点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机构评选的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城市、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国魅力城市排行榜等。这些榜单从各个方面反应了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代表了我国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本期专题,为您盘点全国城市的各类型榜单。
城市榜 重点城市/都市圈 ★★★★
2.2w+ 99
国内十大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城市 这些少数民族风情的城市美丽又独特
中国旅游城市有很多,但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并不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节日,风俗习惯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国内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城市有凯里、临沧、德宏、喀什市、延边、西双版纳、蒙自、恩施等等。下面本文盘点了国内十大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城市,一起体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 城市旅游 ★★★
4401 43
中原城市群十大最强城市排行 中原城市群30座地级市GDP数据
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大、人口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下面本文MAIGOO编辑整理了中原城市群十大最强城市,包括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菏泽市、邯郸市、新乡市等,一起去看看具体数据吧!
国家级城市群 中国 ★★★
630
中国颜色最漂亮的十大城市 细数国内这几处色彩绚丽的景点 四川省上榜三处
在我国境内,有这些地点,它能让你去过一次便过目不忘那里的色彩。它们因各种色彩而壮丽,因各种色彩而闻名。下面MAIGOO小编将为大家盘点中国颜色最漂亮的十大城市,它们包括:甘肃敦煌、浙江乌镇、四川色达、四川稻城、四川阿坝、云南东川区、内蒙古额济纳旗、云南罗平、青海茶卡、辽宁红海滩、新疆五彩滩、新疆白哈巴村。
安徽旅游必去十大城市 安徽适合旅游的热门城市
安徽,这个充满着历史与文化的省份,拥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这些城市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那你知道安徽适合旅游的热门城市有哪些?下面maigoo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安徽旅游必去十大城市,分别是合肥、黄山、宣城、滁州、芜湖、阜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