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中学位于长乐古城(华城)紫金山南麓,创建于1902年。其前身为师范传习所、官立初等模范小学堂,1911年改办为长乐官立中学堂,后易名长乐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1950年定名五华中学,文革期间一度更名“华城中学”,至1980年省政府批准复名为五华中学。学校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规模由小到大,设施由简陋到完善,设备由落后到先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梅州市一级学校。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巩固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质量,认真落实我县“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创办优质高中”的部署,2001年晋级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并转制为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得到飞跃发展。截止2021年3月,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精良,有高级职称教师37人,中级职称教师13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5%,学校既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佼佼者,也有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坛精英,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行家里手,市、县学科带头人。
截止2021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达8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302平方米。拥有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场等运动场地;拥有高标准的朱云开图书馆一座,藏书达12万余册;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一大批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生物园、地理园、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场室一应齐全;拥有综合电教楼一栋、实验大楼一栋;拥有公寓式的学生宿舍三栋;拥有教学大楼三栋,实现了每个年级独立教学管理,尤其是百年纪念楼,由校友古建筑学专家邓其先教授设计,巍峨素雅,极富文化气息,为学校标志性建筑。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五华中学创办于1902年,2001年被评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并改制为高级中学。学校现有占地面积44564平方米,生均17.1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生均11.5平方米,有一幢办公大楼,三幢教学楼(共70个教室),一幢实验楼(理、化、生各2个实验室),一幢综合楼(内有二个电脑室、二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语音室),一幢图书馆(藏书6.5万册,生均25册),二幢教工宿舍,两幢学生宿舍,可提供1500个内宿生住宿。
学校现有教学班45个,学生2575人,教职工195人,专任教师173人,本科以上学历126人,中级以上职称96人。按县教育局对我校高中教育发展规划要求:2005年我校申报省一级学校;2005年9月教学班应达到57个,在校学生3261人;2006年9月教学班73个,在校学生4326人;2007年9月发展到教学班85个,在校学生5100人。
到2007年的发展规划:2005年12月华城镇人民政府办公用地及附属建筑物转让给我校(占地面积4118平方米);学校仍需征地21625平方米(拟征收学宫东面土地2300平方米,征收学宫西面土地19325平方米);建标准体育运动场约13500平方米;建体育馆约3000平方米;建一幢教学楼约4800平方米,建一幢实验楼约2300平方米(两幢大楼用来增加上课用教室15个,实验室6个,多媒体室4个,电脑室7个);增学生宿舍2栋(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建食堂二个(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增加教职工188人。
征地、设备、设施经费约2749万元,经费来源,学校从学杂费,择校费等办学经费中可筹集约400万元,争取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拨款约2349万元。
五华中学传统与时尚并存,求真与创新互动,兴学与爱国相映,以光大民族教育事业,铸就众多民族精英为己任,形成了“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校风,“爱、勤、严、实”的教风和“文明守纪、博学善思”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三万多各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华中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和发扬固有光荣传统“三个面向”的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的培养目标,强化德育管理和特长生的培养,启动科研促教工程,走实验创新的道路,锐意改革,逐步形成了“立德育才,学有专长”的办学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来,有15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奖励,26篇获市奖励。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欧化东来,长乐知县赵子瑗倡议募筹建校,校址设在华城紫金山,委张重瀛、陈元煜、吉逢孙为正副总办,由吉梓庵督建完成(旧称“正校”,后称“团结楼”,即现“校友综合大楼”原址)。之后。再行劝募建筑,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完成上下相连五栋校舍。同年,在学宫开办第一期师范传习所,知县王子沂自兼监督,第二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移设新校,以吉逢孙任监督,并设劝学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师范停办,创办长乐官立模范小学堂。后又设师范班一期,自治研究班一期,体育练习班一期。
宣统三年(1911)辛亥,知县于祖谦请准改办中学,初名长乐官立中学堂,学制5年。吉逢孙首任校长,原有劝学所及小学俱移设他处,校舍全归中学使用。民国二年(1913)改称长乐县立中学校。三年(1914),长乐县更名为五华县,学校随县名易名为五华县立中学校。七年(1918),学制改为4年。十二年(1923)秋,实行新学制,中学分为初、高两级,均三年毕业。十四年(1925),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进抵华城,亲自指导学生成立“新学生社”。十七年(1928),增办高中师范班,并在学宫内附设小学部。十八年(1929),校名易为五华县第一中学校。二十四年(1935)秋,普师班毕业后,改招普通高中班,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高初中每年分春、秋季招收新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日寇飞机频炸县城,学校迁到转水练溪,靠租借民房、神庙上课。二十九年(1940)秋,高中迁至华城五口塘,初中迁回校本部。三十年(1941)秋,高中部搬回原校上校。三十一年(1942)秋,增设简易师范(毕业二期),高初中学生增至1200余人。此时,兴宁、紫金、龙川、河源、和平等县有七八十名学生负笈前来就读。三十五年(1946),奉令将“校”字除去,改为“五华县立第一中学”。
1949年5月26日,五华县城华城解放。五华县人民政府委派李抟任校长。1950年,学校易名“五华中学”。1952年下期,乐贤中学归并入华中为华西分教处,同期起改为每年秋季招生,实行减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1954年,县治迁到水寨后,原县府房舍全部拨给学校使用。1956年,华西分校独立。1961年下期,皇中、潭中、长中三校高中部并入华中。1972年校名改为“华城中学”,华西中学复并入华中,设立分校,1979年下期新桥中学高中部并入华中。1980年上期,华西分校再度独立。同年7月3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恢复五华中学校名。11月26日,举行盛大的庆祝会。同时决定,此后以“11月26日”为“校庆”纪念日。1983年11月2日。成立“五华中学校友会”。之后,广州、北京、深港、汕头等地相继成立校友会。1998年下期起,初中部停止招收新生,增加高中招生数。2001年上期,初中部最后一届毕业。1998年评为县一级学校。至2006年,高中三个级各50多个班,共有学生30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250多人,学校总面积396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2835平方米。
如中国影视艺术硕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现任梅州市梅县区区长张文广同志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老领导、老校友王明达、梁威林、曾天节、郑群、王屏山、卢钟鹤以及张日和、陈景文等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关心华中的发展。市委书记刘日知、市长李嘉、副市长陈卫平等也曾先后多次亲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