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旭华之阁位于香山南麓,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敕建宝相寺时所建的主体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旭华之阁作为宝相寺的主体建筑,是清代皇家礼佛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清代皇家宗教信仰和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华之阁的无梁殿结构和琉璃装饰体现了清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无梁殿结构:旭华之阁是一座全部用砖石垒砌成的无梁大殿,不施木植,这种建筑形式在当时非常罕见,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琉璃装饰:旭华之阁为琉璃楼阁,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大殿的圈门上镶嵌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旭华之阁”石刻横额,字体遒劲有力。
内部布局:殿内立有石碑两块,左面镌刻文殊菩萨的画像及乾隆三十二年的乾隆皇帝御笔题诗;右面是乾隆二十七年立的御制宝相寺碑。殿内正中供奉文殊菩萨塑像,显得庄严而神圣。
建造背景:乾隆二十六年春天,皇帝与太后拜谒五台山殊像寺后,对寺中供奉的文殊像颇为赞叹。返京后,乾隆皇帝下旨在香山南麓仿造五台山殊像寺的形制建造了一座寺庙,名为“宝相寺”,旭华之阁即为宝相寺的主体建筑。
历史变迁: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宝相寺大多建筑毁于火劫,唯有供奉文殊菩萨的主体建筑旭华之阁幸存。后来又历经一百六十余年的岁月,旭华之阁依旧矗立在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