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寺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溪南村燕至堂自然村(现属草塔镇区域),前身为星石庵,因旁有落星石得名。1985年由隆道尼师主持重建并更名为弥陀庵,2010年正式定名弥陀寺。主体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卧佛殿及七层青石砌筑的如来塔,塔高27.7米,六面开窗并可登顶远眺。寺院历史与《诸暨县志》记载的'星坠于北'陨石传说相关,但实际落星石为火山岩形成。1956年上游水库建设时原石被炸毁,残体现存于水库中。1993年经绍兴市民宗局批准成为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建成如来塔与天元塔形成景观呼应,2010年后扩建山门、凉亭等设施。寺院现全天免费开放。
1985年隆道尼师重建,成2层木结构寮房5栋,置樟木佛像5尊,并易名为弥陀庵。1996年3月14日,如来塔落成,塔高27.7米,计7层,通体青石砌筑,浑厚庄重,与天元塔遥相对峙。
2010年后,更名为弥陀寺,逐步再建,建有山门、凉亭、大雄宝殿、卧佛殿、斋堂、寮房、厢房等建筑。
弥陀寺,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燕至堂村,原名星石庵,曾改弥陀庵,2010年改今额。
清康熙《诸暨县志》载:“落星石,在十七都,相传星坠于北。石旁筑净舍,名星石庵。”
弥陀寺,1993年被绍兴市民宗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