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古墓群包括几组墓和一些独立的墓,共计约30座,包括了朝鲜三国时期高句丽王国的坟墓,古墓群位于平壤和南浦,分布在12个地点,其中大多都是高句丽帝国晚期的坟墓。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半数以上的墓群是高句丽帝王、皇室成员或是贵族的墓。
高句丽古墓群位于平壤和南浦,分布在12个地点。高句丽古墓群的墓穴是用石头建造的,上面覆盖着石材或土质土堆。部分墓穴中绘有壁画,壁画的色彩充满活力,内容涉及当时的朝鲜文化和神话传说。在中国和朝鲜发现的高句丽古墓中所绘制的壁画精美细致,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
200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iv),高句丽古墓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高句丽古墓壁画是高句丽王国文化和时代的杰作,陵墓的建造展示了巧妙的工程解决方案。
遴选依据标准(ii):高句丽文化的特殊丧葬习俗对该地区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遴选依据标准(iii):高句丽古墓是高句丽文化、埋葬习俗以及日常生活和信仰的特殊见证。
遴选依据标准(iv):高句丽古墓群是埋葬类型学的一个重要例子。
墓群包括几组墓葬和一些独立的墓葬,共计约30座,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一半地区最强大的帝国之一——高句丽帝国后期的古墓,多以精美的壁画装饰,几乎是高句丽文化唯一的遗迹。迄今为止,在中国和朝鲜发现的10000多座高句丽古墓中只有90座古墓绘有壁画。其中半数以上就在该遗址,被认为是高句丽帝王、皇室成员或贵族的墓葬。这些壁画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内),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
高句(gōu)丽政权始于公元前37年,止于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曾是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3年迁都至国内城(今中国吉林集安),427年再迁都至平壤。高句丽在5世纪-7世纪的时候曾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上一个强大的王国,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扶馀人(包括沃沮人和东濊人),靺鞨人及古朝鲜遗民。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中国及朝鲜、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王族姓高氏,有多种说法。《晋书》载“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国遗事》载“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韵记》载“朱蒙初诞,举国高之,故姓高氏”。不过三条史料都不太可信。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认为高句丽有900年的历史。
据公元前4世纪的好太王碑记载,高句丽的始建者朱蒙是扶余国王与河神女儿的儿子。《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提供了朱蒙母亲的名字叫柳花,父亲是扶余国创始者天神解慕漱。朱蒙遭到带素的谋杀后,逃离扶余国(好太王碑说朱蒙是从北扶余逃出,而《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说朱蒙是逃出东扶余。),来到卒本扶余。朱蒙与卒本扶余国王的女儿结婚,后又成为卒本扶余国国王,创建高句丽国。公元前36年,高句丽灭沸流国;公元前33年,灭荇人国;公元前28年,灭北沃沮。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姜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北部。朝鲜半岛从此进入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6世纪高句丽的扩张使高句丽和隋的关系紧张。598年,高句丽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不过隋不敌高句丽的大军。在随后的612年,613年和614年的战争中,隋都没有胜高句丽。612年,隋对高句丽的战争是损失较为严重的一次。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但遭到高句丽的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613年和614年隋再次攻打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义反隋炀帝和高句丽诈降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取消。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加上国内起义和内乱。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660年,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被唐和新罗所灭。唐与新罗的联军在随后的8年里持续攻打高句丽。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头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668年渊男生率领唐军最终灭了高句丽。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丽古墓群包括12处遗产点:
平壤东明王陵与真坡里古坟群
平壤湖南里四神冢
平安南道德花里1、2、3号坟
南浦江西三墓
南浦德兴里古坟
南浦药水里古坟
南浦水山里古坟
南浦龙冈大冢
南浦双楹冢
黄海南道安岳1号坟
黄海南道安岳2号坟
黄海南道安岳3号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