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台,战国时期燕昭王为尊师郭隗所筑宫室,又称招贤台、幽州台其典故源于燕昭王采纳郭隗“千金市骨”建言,筑台招贤引发乐毅、邹衍等贤士汇集。
黄金台的确切遗址已不可考,其地理位置存在燕上都蓟城说、定兴金台陈村说、北章村说及易县燕下都遗址说四种观点。据考古研究,燕下都东城张公台附近的Ⅺ夯土遗迹可能与《水经注》所载“金台”位置相符。现存遗址地表建筑已湮没,仅存基址痕迹。
黄金台作为招贤文化象征,衍生“金台夕照”等景观,现存易县黄金台遗址周边有荆轲塔等古迹。清乾隆御碑“金台夕照”印证其文化记忆延续。
“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郭隗所筑之“宫”,其名称经历了由“宫”到“台”的演变过程,在南朝时正式称为“黄金台”。“黄金台”称谓的出现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仍用“筑宫”之说:“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到东汉时,孔融第一次以“筑台”来记述此事,其在《论盛孝章书》中采用了“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的说法。自此,后人在叙述燕昭王纳贤的典故时,开始将“宫”改称为“台”,但仍未使用“黄金台”的说法。“黄金台”之名正式出现于南朝,以鲍照名句“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为首见。
《战国策·燕策一》:“于是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此事参见器用部·珍宝“死骨千金”。《战国策》原文系“筑宫”,至孔融《论盛孝章书》始有“筑台”之说。指招贤之所。唐李白《南奔书怀》:“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另参见器用部·珍宝“黄金筑台”、人物部·圣贤“黄金台上客”、政事部·议政“尊隗”。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男子在街头买马,花五百金买回一推尸骨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派去买马的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千里马的马骨。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的骨头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骨,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据清康熙十二年定兴县志记载:“黄金台燕昭王筑,礼郭隗以致士。乐毅剧辛先后至。故址在县西三十里北章村。年华旷邈,风雨崩摧于此,愈彰深古,触人远怀。不知乃自何人构为梵宇,缀以浮屠,则悬金区作布金地矣惜也。”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推测筑台时间起于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自鲍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即鲍照,史称鲍参军)《放歌行》“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
黄金台的考古发掘
由于年代久远,黄金台宫殿的原貌在北魏时便已不复存,郦道元也仅能凭借其基构寻访记述。北魏以后,黄金台又经历代损毁,至明人钟芳再次探访时,已是“土阜漫漶,不可辨疑焉”。因此,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已无地上踪迹,早已被淹没在了地表之下。黄金台代表着燕昭王重视人才的宝贵品质和励精图治的远大胸怀,其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历代流传,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成为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对于“黄金台”原址的推测、考察乃至于争论,也都是源自于对黄金台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尽管距今两千余年,黄金台早已被深埋于地下,但其精神与文化却成为了永恒。至于黄金台真正的位置究竟在哪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赏析-百度教育出品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清 康熙《黄金台怀古》
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
矫矫昌国君,奋袂起尘埃。
市骏固有术,贵在先龙媒。
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材。
元 刘因《黄金台》
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
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
唐 柳宗元《咏史》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
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
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
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
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唐 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旧山万仞青霞外,望见扶桑出东海。
爱君忧国去未能,白道青松了然在。
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一分钟了解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 李白《经乱离后 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乐毅傥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唐 李白《南奔书怀》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甯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欃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南朝宋 鲍明远《代放歌行》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一作“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 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
箭下妖星落,风前杀气回。
国香荀令去,楼月庾公来。
玉玺终无虑,金縢意不开。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
唐 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其一)
正忧衰老辱金台,敢望昭王顾问来。
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闲章句动风雷。
三都节已联翩降,两地花应次第开。
若比紫髯分鼎足,未闻余力有琼瑰。
宋 陈昌时《黄金台》
峨峨燕中台,悠悠易上水。
怀哉燕昭王,招彼天下士。
士贵相知深,岂为多黄金。
筑台置黄金,自是君王心。
明 王绂《黄金台》
黄金此地能延士,极目平川夕照斜。
水绕易城流霸业,田连督亢属农家。
苍茫暝色烟中树,飘渺晴光雨外霞。
千古荒台遗旧址,西风残柳集寒鸦。
明 岳正《燕途怀古》
督亢陂荒蔓草生,广阳宫废故城平。
秋风易水人何在,午夜芦沟月自明。
召伯封疆经几换,荆卿事业尚虚名。
黄金不置高台上,似怪年来土价轻。
清 蒋超《黄金台》
鸡跖泉边草乱埋,荆高终不负燕台。
不知马骨埋何处,风雨蛟龙夜夜哀。
清 秋瑾《黄金台怀古》
蓟州城筑燕王台,招士以财亦可哀!
多少贤才成底事?黄金便可广招徕。
清 李希圣《黄金台》
谁道昭王解爱才,千年霸业剩荒台。
乐生握龊非奇士,祗为黄金卖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