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裕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孝庄睿皇后钱氏、孝肃周皇后周氏的合葬陵寝。明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明裕陵始建。同年六月二十日,明裕陵陵寝工程全部告竣。明裕陵建设用时4个月时间,占地约26200平方米。
明裕陵基本沿用献陵、景陵的规则。明裕陵建筑主要由神道区域、两进院落及附属建筑构成。神道区域建有神功圣德碑亭(明嘉靖年间增设)及三座桥等建筑。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石五供)等。其后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宝顶)。明裕陵之前的长陵、献陵、景陵三陵地宫中所葬皆为一帝一后,而裕陵地宫始葬一帝二后。同时,由于明英宗遗诏中有“众妃不要殉葬”之命,故从明裕陵开始,结束了明代帝陵残酷的宫人殉葬制度。
明裕陵基本沿用献陵、景陵的规则。明裕陵建筑主要由神道区域、两进院落及附属建筑构成。神道区域建有神功圣德碑亭(明嘉靖年间增设)及三座桥等建筑。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石五供)等。其后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宝顶)。
明裕陵的陵寝制度基本是沿用献陵、景陵的制度,但也有其特殊之处,祾恩殿柱础石中部凿有石窝以固定柱榫,起稳定作用。在第二进院落内,石五供的左右两侧及三座门之内神道的左右两侧建有树盂四个。树盂可能是用来栽植树木的,盂座和盂身均为青白石雕刻,盂座为须弥座式,盂身作收顶式方形,中空为圆坑形,由两半对拼而成。
明裕陵神道从献陵神道碑亭南石桥前向西分出,长约1.5千米。途中建单空石桥二座,桥身略残,桥栏已不存。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存台基和石碑。台基面宽、进深各10.09米,碑高6.05米。亭后并列三座单空石桥,桥身保存较好,桥身略残,桥栏不存。其中,中桥宽7.3米,长14.45米。侧桥宽5.4米,长12.3米。石桥至陵门间残存神道路面,中墁城砖,两侧墁鹅卵石一段。
明裕陵的祾恩殿无抱厦,无后门。陵宫宫墙和建筑残坏严重。配殿、神帛炉无存。祾恩门存明朝时台基、月台和清乾隆年间缩建的两山墙、部分柱础石、门砧石、台基前后的连三踏跺。月台面宽23.65米,进深17.45米,高1.2米。月台前存砖墁礓礤路,面宽18.5米,进深6.45米。祾恩殿台基、月台较完整,台基上存24块古镜式柱础石,后檐墙及两山墙残存。现祾恩门建筑为按照明式建筑进行仿建修复的。
明裕陵三座门整体完整,瓦件残坏较重,门扇不存。棂星门仅存两石柱及前后抱鼓石。石供案及供器较完好。石供案和棂星门两侧残存树盂四座,构件不全。树盂由盂身和盂座两部分组成,均为石刻。盂身为收项式方形,中为圆空,左右两件对拼而成,腹宽1.01米,高0.62米。盂座也为方形,须弥座式,边宽1.2米,高0.3米至0.6米不等。城台下月台、礓礤较为完整,但城台垛口、宇墙均残坏,左右转向礓礤和城台右侧礓礤走闪严重。宝城内琉璃照壁残存须弥座及壁身的右半部。明楼台基与城台地面平,楼壁保存较好,但楼顶严重残坏,琉璃构件残毁,檐头、斗拱也有糟朽,瓦件残坏过半。圣号碑保存完整,形制除碑趺为二层下枋,余同景陵。碑身正面刻楷书“英宗睿皇帝之陵”。
明裕陵陵宫外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等无存,神宫监存部分河卵石垒砌的围墙及多次改建的监门(位于今裕陵村)。
明裕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
明裕陵属于明十三陵中尚未对外开放的陵寝。
明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明裕陵始建。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同年五月,裕陵地下玄宫建成,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梓宫于八日入葬裕陵。同年六月二十日,裕陵陵寝工程全部告竣。
明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初四,葬皇后钱氏。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十八日,葬皇后周氏。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增建明裕陵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对明十三陵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修缮时将裕陵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现仅存台基和石碑)。祾恩门进行拆修,不仅间量大为缩小,而且由单檐歇山顶改为硬山顶(现仅存遗址)。祾恩殿揭瓦并添换糟朽的枋檩等构件(现仅存遗址)。封塞了宝城的城台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礤路直达城台。原明楼内的木构梁架改为石条券顶结构,现保存基本完好。
民国六年(1917年),明裕陵棱恩门被火焚毁。
解放战争时期,棱恩殿被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