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元丰五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于元丰年间(1078-1085)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该组诗成于1082年,正值王安石变法成效初显时期,农村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全诗五首以元丰年间的农业丰收为核心主题,通过"露积成山""谷满篝"等意象描绘谷物满仓、民生富足的图景。诗中融入"击壤""尧心"等典故,借古喻今赞誉宋神宗治世之功,以"神林箫鼓""丰年人家"等田园视角展现变法成效。作品语言质朴明快,既有对农事细节的写实记录,又以含蓄笔触折射作者的政治理想。
其一:水满陂塘谷满篝,漫移蔬果亦多收。神林处处传箫鼓,共赛元丰第二秋。
其二:露积成山百种收,渔梁亦自富虾鳟。无羊说梦非真事,岂见元丰第二秋。
其三:湖海元丰岁又登,稆生犹足暗沟塍。家家露积如山垄,黄发咨嗟见未曾。
其四:放歌扶杖出前林,遥和丰年击壤音。曾侍土阶知帝力,曲中时有誉尧心。
其五:豚栅鸡埘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此五诗通过“露积”、“多收”等实证,描绘了变法后农村带来了新变化,呈现出“丰年处处人家好”的太平胜景;并通过“击壤”、“尧心”,对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