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狮巷位于南宁市兴宁路西二里,东西走向连接当阳街与民生路,民居群分南北两列,现存北侧10栋清末民初建筑,构成南宁市区较少的清代至民国时期民居群。巷内保留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的北宋古城墙遗址及邕州知州苏缄殉难遗址,该遗址原为北宋邕州署衙门所在地,2002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巷名称来源主要有两种传说:一说因夜间黄狮出没得名,另一说源自北宋居民制作的金银舞狮成为巷道标志。2013年《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将其纳入保护范围,2017-2018年实施'修旧如旧'改造工程,保留青砖青瓦传统形制,融入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体系。改造后设有瓯骆汉风陶瓷博物馆等文化展示空间,并引入非遗手工艺业态,现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金狮巷里有一段北宋古城墙,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原为北宋时邕州署衙门所在地,被誉为“邕州守护神”的北宋邕州知州苏缄在此英勇献身。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交趾对广西发动大规模进攻,连续攻破钦州、廉州。时任邕州知州的苏缄接到敌军将至的消息,便集合州兵、下属和百姓中能战斗者部署战斗。十二月,八万交趾军围困邕州城,苏缄昼夜指挥战斗。熙宁九年正月二十一,邕城陷落,苏缄以”吾义不死贼手“的英雄气概殉国。
后来,郭逵奉宋神宗之命,率30万大军进入广西,继而与交趾军大战于富良江,经过一番血战,交趾投降。宋神宗对苏缄殉国深表哀悼,追赠苏缄为“奉国军节度使”,谥号“忠勇”。邕城人民敬仰苏缄一家崇高品德,在金狮巷里建起一座“苏忠勇祠”,以资纪念。
南宁有十二条老街巷(它们分别是中山路、金狮巷、兴宁路、石巷口、民生路、西关路、水街、云亭街、醒汉街、南环街、南国路、解放路),金狮巷位列其中之一,位于兴宁路西二里,东西走向,从当阳街一直通到民生路,民居群分南北两列。如今,南面的民居均已改建,而北面共10栋民居,还保持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虽有增建或改建,但从整体看,金狮巷的民居保护较完好,是南宁市区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群。
南宁的金狮巷全长约300米,小巷很窄,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弯曲伸展,十分静谧。过去,金狮巷是南宁首屈一指的”豪宅区“,民国初年,有钱人家纷纷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宅院。经过岁月的冲刷,金狮巷虽已不复当年之盛景,却依旧能从保存得较为完好的56、50号民宅中,窥见当年的繁华。
2013年,南宁市施行新的《南宁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和审批流程等内容。金狮巷也被列入保护管理范围,将得到动态管理,恢复昔日光彩。
相传,古时曾有一对狮子(一黄一白),常在夜间嬉戏于金狮巷和银狮巷(今南宁市兴宁路西一里),久而久之,人们便把黄狮出没的巷子称为金狮巷,白狮出没的巷子称为银狮巷。
还有一种说法:北宋年间,住在这两条巷子里的居民,过年时专门制作了两头狮子,一头金灿灿,一头银晃晃。这两头狮子制作得十分精美,每到过年时,总能引起无数百姓围观。逐渐地,这两头狮子就成了小巷的”代言人“,人们便把这两条巷子称为金狮巷和银狮巷。
不过,在南宁,亦有不少人将金狮巷称为”金丝巷“,除了南方人的发音习惯外,亦有人认为”丝“字代表了巷子弯弯曲曲、细细长长,像丝带一样,”金“则代表了当时住在此地的人的富裕程度。如今,金狮巷的两头,还有不少打金铺,传统的手艺和花样,吸引着老南宁人的光顾。
金狮巷不仅承载了老住户的无数记忆,也勾起了现代人对往日美好生活、传统民艺的向往。2014年9月6日,南宁日报社在金狮巷就举办了中秋灯会,整条古巷成为了花灯的海洋。当晚,金狮巷还再现了旧日舞狮的盛景,穿越时光隧道,为古巷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