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稷王庙现仅存中轴线上的正殿、戏台,虽经重修,仍保留了金元两代的建筑特征。正殿是稷王庙的主殿,坐北朝南,建于一长方形台基上,台基长23.6米、宽5.85米、高0.4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筑面积252平方米。单檐庑殿顶,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无损。殿四周围廊,檐下斗拱每间施补间斗拱一攒,前后廊檐下及两山面斗拱形制相同,均为五铺作双下昂,里外拽均偷心造,耍头妈蜂形,转角斗拱只在四角处斜出45度拱两跳。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袱,当地称“无梁殿”。
万荣稷王庙元代舞厅石是元代戏曲文物。在西万荣城北太赵村稷王庙内,原嵌于戏台基座正面现移嵌正殿外右壁。舞厅石宽二十八厘米,高二十力厘米,呈正方形,上刻修建戏台年月和建造工匠、加钞人姓名,其文为:“舞厅石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存。既有舞基,自来不曾兴盖今有本村村民谨发虔心,施其宝钞二(?)百梦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时大朝至元八年(1271年)三月初三日创建。砖匠李记。”现存戏台为后世重建,已非昔貌。
万荣稷王庙戏台由南北两部分建筑组成,其平面呈凸字形。南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北边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南北两部分的建筑在平面、梁架、屋顶方面有机的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万荣稷王庙正殿面阔五间,明间5.05米,次间3.76米,梢间3.8米,通面阔20.1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2.62米。除前檐明间东柱为砂石质蟠龙柱外,其余均为木质圆柱,前檐柱与檐角柱柱径为36厘米,其余檐柱柱径为30厘米,内柱柱径为32厘米,柱网排列整齐。万荣稷王庙正殿无论檐柱还是金柱均无卷刹,从所用材质、建筑风格,再结合历史沿革可以断定,柱子是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修缮时所更换。四根角柱纵向没有侧脚,横向有6厘米的侧脚,柱头在纵横两向均有生起5.5厘米。柱头施阑额与普拍枋,阑额出头,普拍枋不出头。柱子侧脚、生起均偏小。万荣稷王庙正殿的柱础分宝装莲花柱础、覆盆式雕花柱础和方形素平柱础三种。宝装莲花柱础花饰与覆盆式雕花柱础样式典雅古朴。尤其是宝装莲花柱础与陵川龙岩寺中央殿的柱础无论是做法还是风格都十分相似,故应为是金代遗物。
万荣稷王庙创建年代失考,其庙内的其他建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存正殿创建年代不详。
元至元八年(1271年),万荣稷王庙殿内创建舞厅碣1方,是记述庙史沿革和当地戏曲表演活动的重要史料。东山墙内壁石碣载:“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既有舞基,自来不曾兴盖,今有本村村民,谨发虔心,施其宝钱二百贯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时大朝至元八年三月初三日创建。”和正殿明间前檐下平槫下题记:“大元国至元二十五年重修正殿功(工)毕”。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万荣稷王庙正殿明间装修六扇六抹隔扇门;次间直棂窗,清代风格,为修缮时所改变。《重修后稷庙碑记》载:“将军累次重修倾圮至今……募化财力不足收”,可知稷王庙正殿的局部木构件与屋面属清代重修。
民国十年(1921年),村民修缮时,将戏台迁移与午门相连,形成现有戏台样式。
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稷王庙戏楼碑记》上记载的“(略)而戏楼仍属故旧,栋折櫰崩,砖颓瓦解,村中父老咸叹曰:‘此庙可以修矣,此楼可以葺矣。’……将戏楼移建,与午门接连(略)”。
20世纪80年代,万荣稷王庙由县文物部门接管,开始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专人保护与修缮。
1986年,万荣稷王庙戏台北面部分为村民在古戏台北边续建的部分。
2011年,山西南部工程在万荣稷王庙修缮时,拆除了戏台的添建部分,恢复了古戏台的台面位置。除此之外,在院内东西两侧,有绿化带,为近些年为美化庙内环境所建。
1965年,万荣稷王庙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万荣稷王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