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的前身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创建于1956年。1958年,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与北京市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5年,在北京市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半农半读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农学院。截至2022年,学校总占地面积11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9万余平方米,建有千亩农场、万亩林场。学校形成了“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北京市属高校“2011计划”,是一所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的高等农林学府。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北京市文明校园、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知识扎实、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1983年学校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学校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次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22年,学校共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37个本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和7个专业学位类别。
为适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学校现已形成以农为特色,农、工、管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学科布局,截至2022年,共有园艺学、林学、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植物保护、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学11个一级学科,其中园艺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学校拥有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有2个国家级、4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217个校级签约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基地。学校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园艺、农林经济管理、园林、动物医学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3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园艺、动物医学为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1956年,通县农业学校创建,隶属于河北省,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学制3年。
1958年,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与北京市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
1961年,学校迁入现址。
1965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半农半读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正式升格为大学。
“文革”期间,北京农业劳动大学停办。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农学院。
1983年,北京农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8年,北京农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年,北京农学院获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北京农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
2006年10月,北京农学院举行五十周年校庆纪念大会。
2008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曾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
2012年9月,北京市教委、市科委、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与北京农学院正式签署共建协议。
2014年10月,北京农学院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下发《关于批准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等628个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北京农学院“北京北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申报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
2016年10月,北京农学院举行庆祝建校60周年活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康森出席庆祝大会。
2017年,北京农学院取消专科招生。
2018年4月26日,北京农学院获得中关村示范区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2年3月,北京农学院新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