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1489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1492年,21岁中浙江乡试,显露文才。
1499年,中进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1506年,上疏救戴铣等言官,遭廷杖四十,贬贵州龙场驿丞。
1509年,调任庐陵县令,次年,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1511年,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
1512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
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1516年,任右佥都御史,平定漳南、桶冈等民变,设崇义县。
1517年,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1519年,率军生擒宁王朱宸濠,仅用35日平定叛乱。
1527年,平定思恩、田州叛乱。
1529年,于南安府青龙浦舟中逝世,临终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瘗旅文》等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朱载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