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是一所以外语为主体、旅游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等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后隶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领导。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2022年3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风。新中国早期资深翻译家李越然、苏琦、周锡卿、董乐山、管震湖、李传松、王志佑、王文炯、舒雨等先生都曾在学校弘文励教。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面毗邻中央商务区,东面紧靠北京城市副中心。现设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洲学院、欧洲学院、中东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区域国别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基础科学部等教学单位。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联合培养博士点(与“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朝鲜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翻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印地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爱沙尼亚语、会展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等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学校与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众多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合作科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等,学校与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巴拿马大学合作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开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暑期班和硕士班,扩大“留学二外”学生规模,开展特色国情教育。
1964年10月24日,北二外举行成立庆典。
1982年1月,国务院确定二外为授予学士学位的高校之一。
1986年7月,二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3年,成为国家教委公布的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高校之一。
1997年11月,二外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2004年9月,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在二外挂牌成立,是北京市哲学社科研究基地之一,也是二外首个省部级研究基地。
2010年,成为全国旅游管理硕士(MTA)招收单位。
2011年,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UNWTO TEDQUAL)最高年限的认证。
2016年5月,学校成为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入选团队。
2018年5月,学校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2019年6月,学校代表出席世界移动大会,成为5G商贸化联盟发起单位。7月,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首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中心)在北二外成立。
2020年5月,学校正式被北京市政府确立为“高水平特色大学”。
2022年7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揭牌成立区域国别学院(研究院),将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着力打造集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为一体的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发挥智库作用。
2023年6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红色旅游研究院揭牌。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