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统戏剧非遗项目

本文章由 MAIGOO榜单研究员401号 上传提供 ★★★ 发布 反馈 版权声明 0
京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遗 国家非遗 中国国粹 中国四大戏剧剧种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与黄梅戏、豫剧、越剧并称为“中国四大戏剧剧种”,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有“国剧”之称,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十大国粹之一。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生死恨》等。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详细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一种糅合了舞蹈、武术、以鼓、板、曲笛、三弦等伴奏乐器为辅的优美戏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昆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明、清之际为全国最大剧种,主宰剧坛200余年,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因此有“中华戏曲之母”的雅称。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典范,经典曲目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昆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详细
越剧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着“第二国剧”的称号,与黄梅戏、豫剧、京剧并称为“中国四大戏剧剧种”,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之一。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广泛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可以说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在国外被称为是“中国歌剧”。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黄梅戏,又叫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中国四大戏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之一。黄梅戏是清末由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黄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详细
豫剧,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歌讴等,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与京剧、黄梅戏、越剧并称为“中国四大戏剧剧种”,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汲取了昆腔、吹腔、皮黄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传统剧目近千出,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是流行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评剧起源于清末,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评剧以唱功见长,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深受人民喜爱。评剧代表剧目《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还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是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也是中国传统戏剧代表。粤剧可溯源到明嘉靖年间,有300余年的历史,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秦香莲》《牡丹亭惊梦》《三娘教子》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详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戏剧。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唐山皮影戏,浙江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等,截至2022年已有37项皮影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详细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戏剧的杰出代表。木偶戏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其中,提线木偶主要发源地在泉州,泉州提线木偶戏以其悠久的传承史和丰厚的艺术积累,成为中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以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晋江南派布袋戏为代表的福建木偶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据Maigoo小编了解,截至2022年,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南派布袋戏、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戏、泰顺木偶戏等31项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绎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戏剧中少数民族戏剧的代表。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藏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MAIgoo小编推荐中国著名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侗戏、傣剧、苗剧、布依戏、毛南戏等。详细

研究声明: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Maigoo小编主要依据国内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承情况以及在国内地区的影响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进行推荐,名单仅供参考,排名不分先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本榜单仅供参考使用,如果对于该榜单您有更好的建议,请推荐入榜/提交>>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版权声明>> 纠错>> 申请删除>>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