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陵祭祀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最早、最权威的记载。几千年来,伴随着历史发展,黄帝陵祭祀形成的文化积淀内涵不断丰富。黄帝陵每年除了清明节公祭,重阳节还举行民间祭祀。民间祭祀在保持公祭活动内容外,更加突出了民间性活动的特征。无论公祭还是民祭,每年都吸引大量海内外华夏儿女前来祭拜祖先。多年来,前来祭拜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黄帝陵祭典形成了一种民族认同文化,注重“形祭”,更注重“心祭”。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2025年4月1日起,《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施行,标志着黄帝陵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详细
祭孔活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即孔子过世之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于是,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纪念儒家圣人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祀典。从公元前478年开始,两千多年来祭孔活动从未间断,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民间祭孔大典主要以孔子故里曲阜和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祭孔大典最为著名,其中,曲阜祭孔大典(国际孔子文化节)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古朴、庄严、凝重,充分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2004年祭孔大典由家祭改为政府公祭;2006年,祭孔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
伏羲大典,即祭拜人文始祖伏羲氏所进行的典礼。甘肃省天水市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境内留有大量的伏羲文化遗存。自古以来,该地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自秦汉至明清,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祭祀不断,相沿成习。祭祀伏羲历史延续至今,已经形成了六月二十二日(夏至日)公祭、农历正月十六日春祭和农历七月十九日秋祭的民祭祭祀传统。1988年,天水市政府正式举办公祭伏羲大典。自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肃省政府主办,确定每年6月22日举行。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3年开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政府共同主办,天水市政府承办。2014年起,每年与台湾同时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公祭伏羲大典作为甘肃省保留举办的重要节庆活动,已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甘肃独具特色的靓丽文化名片、国内外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祭祀活动之一。
详细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或简称国家公祭日,是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纪念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受害者与死难者设立的国家公祭日,时间定于每年的12月13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虽然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但是祭奠对象不仅限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明确公祭对象为“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包含七类遇难对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
详细
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于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难逝世。人们感念她生前行善济世,在她死后不久,自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始称“妈祖”,尊为护航女神。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的妈祖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以及莆田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时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洲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妈祖祭典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尤其在中国大陆沿海、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妈祖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老少皆知。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妈祖文化经过千年岁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沟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
详细
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大禹死葬会稽后,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时千年,承传不绝。祭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多种形式:或宗室族祭,或皇帝御祭,或遣使特祭,或春秋例祭。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绍兴是大禹治水毕功之地,域内禹迹史料丰富、祭祀文化悠久。为追思治水英雄,弘扬大禹精神,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举行公祭典礼,恢复祭禹传统,公祭每五年一祭。从2005年开始,改为每年公祭。2006年,公祭大禹陵典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公祭大禹陵成为中国国家级祭祀活动,于每年的4月20日(谷雨),依照古代最高祭祀礼仪“禘礼”举行,形成了“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中华民族祭祀先祖格局。
女娲被称为大地之母,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被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涉县娲皇宫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是中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肇建时间较早的奉祀人类始祖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是研究中国根祖文化的重要基地。2003 年,由政府主导的女娲公祭大典重启,吸引了海外华侨不远万里归宗认祖。在涉县娲皇宫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举办的女娲祭典,是中国传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地域最广的祭祀女娲的大典。2006年,女娲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娲祭典活动,不仅充分展现了涉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详细
炎帝陵祭祀源于黄帝,沿于秦,始兴于汉唐,盛于宋,定制于明清经过数千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沉淀,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形式,无论是规格、内容,还是形式、仪程、载体,都形成了严格规范和完备的传统规制。现在,湖南、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台湾等地,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炎帝祭祀活动,其中“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全球华人祭祀炎帝大典”、“海峡两岸炎帝神农祭祀大典”等都是规模大、规格高的公祭活动。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陕西省宝鸡市的炎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古以来,炎帝陵前的民间祭祀连年累月不断,尤其是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丰收年、炎帝节等重大节庆以及炎帝诞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期间香火最为旺盛。如今,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中华儿女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详细
全球公祭尧舜大典·菏泽胡集
4月22日 祖源文化特色小镇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被誉为“天下之中”“伏羲桑梓、尧舜故里”,是中华祖源发祥地之一。古老的“尧舜故里、雷泽祖源”蕴含着深厚的“尧舜”文化,具有独特的“尧舜”文化优势。2012年胡集镇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菏泽市重点镇。胡集镇自2016年4月22日起开始举办全球公祭尧舜大典,公祭大典包括鸣炮、击鼓、鸣锣、上香、108拜等议程,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指明了方向,赢得了尧舜裔亲的交口称赞。据maigoo编辑了解,胡集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还着力打造了以“伏羲桑梓、尧舜故里”为主题的人文旅游景区,建设了尧舜禹主题公园、成阳故城文化园、伏羲文化园、徐河景观带等景区,打造了以“三园一带”为主体的祖源文化特色小镇,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寻根问祖、观光旅游。
大槐树祭祖习俗·洪洞大槐树
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于宋室南迁时代,止于清代中后期,其中以明代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之间的五十余年为高潮。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构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它直接涉及1230个姓氏和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移民迁徙地遍及全国18个省(市)的498个县(市)。时至今日,大槐树移民后裔已布满全球。几百年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回到大槐树下祭祖,形成了丰富的移民传说和悠久的祭祖传统,大槐树也因此而成为中国人寻根问祖的象征。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三大传统祭祖节日举办祭祖大典,是每年传承展演国家级非遗“大槐树祭祖习俗”的固定仪式。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开辟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移民后裔、游客市民共同关注、支持、推动“大槐树祭祖习俗”等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在大槐树老家薪火相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