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二中是国家教育部“十一五”专项任务项目“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新会区“体艺教育”特色学校。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较强,办学成绩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1995年,被评为新会市一级学校;2002年,被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1997年8月20日,由市教育局、双水镇共同投入500多万元兴建的教学大楼及学生食堂,举行落成庆典。该教学楼高五层,有24个标准课室和4个教师课间休息室,建筑面积为4400多平方米。在建期间,侨港新会商会、该会副会长张廷先生各捐港币5万元。侨港新会商会名誉会长钟锦荣先生捐资10万元购置了语音教学器材。
2000年,学生宿舍大楼建成使用。学校被评为“江门市文明单位”。
2002年,由谭兆基金会捐资120万元兴建的教师宿舍楼竣工投入使用,投入75万多元增设校园信息网络、改善教育教学设备。
2004年,由谭兆慈善基金会捐资570万元兴建的谭兆教学大楼建成投入使用。
校址前身为惇信书院。惇信书院原由“双水上堡”各乡,即今豪山村、沙富乡、上凌村等村于光绪年间集资兴建的乡村社学,用以联络感情,学习交流科举考试知识。书院石匾额阴刻“光绪己卯年”,即光绪五年(1879年)创办。惇信书院为岭南祠堂式的建筑,古朴庄严,前后二进,中有天井,一直作为文化教育的场所。抗战会城沦陷期间,1939年新会县府迁天亭圩,1941年9月县民众教育馆在惇信书院复办,内设图书室、展览室、乒乓球室、象棋室等,不定期出版壁报,举行音乐晚会、时事讲座等,景堂图书馆天亭分馆也设于内,至1944年停办。1948年秋,乡人于惇信书院本址创办祥和私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江会区军事管制会文教委员会对新会全县中学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只保留完全中学1所(县立一中)、初中4所(县立二中、三中、四中和江门镇一中),祥和中学停办,学生就近转往上述中学就读。1951年因江门重新从新会划出为省辖市,新会二中改在双水祥和中学原址续办。据说惇信书院建筑因改建新会二中校舍被毁。
“旧二中”,指在江门市办学时的新会县二中。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门撤消省辖市建置,划归新会县管辖后,创立于1928年的江门市立中学更名为新会县立第二中学。新会二中之名由此起。1939年江门会城沦陷,新会二中先迁古井后迁至司前白庙,抗战胜利后,新会二中在江门原址复办。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因江门重新从新会划出为省辖市,新会二中改在双水祥和中学原址续办。(而在江门的新会二中改称江门市第二中学,1953年江门市第二中学被撤消建置,人员并入江门一中。)
“新二中”为1951年在双水祥和中学原址续办的新会县立第二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62年因地域名之故,学校更名为双水中学。1985年复名为新会县立第二中学。1992年新会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新会市第二中学。2002年新会撤市设区,学校再更名为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