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步道示范线(天心段),作为长沙历史步道的重要区段,南端有重要历史节点湖南第一师范旧址,北边有太平街这一长沙老街,全长3600米,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区段较好地保存了古城城区格局和历史街巷走向,保存文物较为丰富,是湖湘文化的文脉所在,是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是历史进程中最有力的文化载体,也是人们的共同记忆和身份凭据。
1200多年历史的坡子街,在成为美食街之前的数百年,更是长沙繁荣一时的商业街,金融业、药材业集中,街上钱庄、金号、银行林立,代表着长沙城商业的荣光。
清朝时,长沙的金融主要以银行、钱庄、当铺构成,均以银钱作资本,采取贷款、典当的经营方式,获取利润。其中,坡子街是整个金融市场的主要载体。
晚清帝制崩溃,票号黄金时代一去不返,钱庄蓬勃发展。民国初年,长沙金融企业以春茂、谦和、万裕隆、鸿记等钱庄为首,资金雄厚,诚而有信,钱庄行业呈现兴盛之势。
据记载,当时中央银行长沙分行、大陆银行、聚兴银行、实业银行等纷纷进驻坡子街,最有财势的四大钱庄也一同盘踞在坡子街,各大金号鳞次栉比,见证着坡子街的金融鼎盛时代,那时若要评选“长沙金融街”,坡子街当之无愧。
“长沙小西门外,望两岸居人,虽竹篱茅屋,皆清雅淡远,绝无烟火气。远近舟楫,上者,下者,饱张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无不入画。天下绝佳处也。”
这是清代《广阳杂记》记载中的小西门一带,在长沙建城之后,这里就一直是长沙城的商业中心,商贾云集。
位于坡子街190号的鸿记钱庄,在当时尤为气派:青砖外墙,栗色琉璃瓦,内屋打造为纯木屋结构,宽大的木回廊围成天井三合院,阳光从天井射进庭院,平添一丝东方韵味。
鸿记钱庄由张鸿模创办。张家经营银钱业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那年的张鸿模离开当时的钱庄,选择自立门户。
他首先与人合伙开小型钱庄,担任副经理职务,历时12年。到了1914年,张鸿模再与浏阳人丁豫瑞在大西门正街合营福昌祥钱庄,这期间又过去了4年。
从合伙开店到独资经营,从旧式钱庄到现代化商业银行,张鸿模的创业也经历了许多波折。
到1936年初,张鸿模经多年从事钱庄业的资本积累,在长沙市坡子街购置铺屋,独资开设鸿记钱庄,其后张鸿模之子张国岱继承祖业。在长沙“文夕大火”前,鸿记钱庄在长沙金融业中排第四位。
在当时,鸿记钱庄经常与同行竞争时受到冲击,张氏父子便采取“人弃我取”的经营方针,把放款对象重点摆在湖南土产外运方面。
民国时期,湘西一带盛产木材和桐油,而商贩经营资本周转欠灵。
鸿记钱庄看到了这一商机,他们选择洪江帮与常德帮中一些信用可靠的油商与木商,给予较长时期的贷款,从而获取较高的利息(一般高出长沙投放利息一倍)。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省政府西迁,湖南的政治经济实体随之移往沅陵。
鸿记钱庄事先即派遣部分人员随往沅陵开展业务。湘北战局呈胶着状态时,又派人在湘潭设立办事处,恢复业务,并在贵阳、重庆设立分庄,继续经营存放、汇兑、买卖黄金和棉纱等投机生意。
后来战事吃紧,湘潭办事处关闭,迁往衡阳,并将店名改为“鸿兴银号”。1946年又迁回长沙,在坡子街鸿记钱庄原址复业。
2004年,鸿记钱庄旧宅被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2010年公布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
作为一个历经3000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古城,跨越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城市建筑皆是可贵的财富。
如今的鸿记钱庄,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坡子街,在历史的斑驳中,或许还能唤起人们对于旧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