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蝮(学名:*Gloydius lipipengi*)是2021年在西藏察隅怒江流域发现的蝮蛇新物种,隶属于蝰蛇科蝮亚科亚洲蝮属。该物种体底色呈青灰色,体表具有浓重黑色不规则环纹,上唇鳞不入眶的形态特征区别于近缘种。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其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及第四纪冰川作用密切相关,2024年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英国班戈大学,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该新种。其学名*Gloydius lipipengi*源自发现团队成员的命名,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范。
体长中等,成体长度约50-70厘米
体底色为青灰色,背部具黑色不规则环纹
鳞片特征表现为上唇鳞不入眶,由眶下鳞分隔
头部呈典型三角形,具有颊窝结构
基于12S、16S、ND4和cytb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怒江蝮与青海三江源的红斑高山蝮(*Gloydius rubromaculatus*)亲缘关系最近。研究揭示该物种分化时间约在第四纪中期(距今约200万年),与青藏高原冰川消长事件同步。
目前仅知分布于西藏察隅县怒江上游海拔2800-3500米的高山峡谷区。生境为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主要活动于岩石缝隙与灌草丛中。作为高原特有毒蛇,其毒液成分具有适应低温环境的特殊代谢特征。
2024年1月正式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青藏高原地理隔离影响,种群呈高度片段化分布,当前尚无具体种群数量统计数据。科研团队建议将其模式产地划入自然保护区实施重点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