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沼蛇(学名:Enhydris chinensis)是水蛇科沼蛇属爬行动物,又称泥蛇、水蛇、金边泥蛇。体型短粗,头略大,区别于颈部;眼小,瞳孔圆形;尾细小,与躯体区分明显;背面棕褐色或橄榄绿色,散布众多黑褐色斑点;头颈部常有1条黑褐色纵纹,腹面污白色,腹鳞边缘为黑色,体两侧土红色;左右鼻鳞相切,鼻孔背位。
中国沼蛇见于越南北部。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包括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栖息于稻田、沟渠或池圹等水域及其附近。白天及晚上均见活动。食物以黄鳝、泥鳅、塘角鱼及家鱼的鱼苗等为主,偶尔也吃蛙类。卵胎生。繁殖季节多在6-7月。8-9月产卵。产仔多可达20条,少时仅3-4条。
中国沼蛇的肉可供食用,也是——种药用蛇。每年春、夏、秋捕捉,除去皮与内脏,烘干或鲜用,具有除湿止痒的功效。主治皮肤湿痒。中国沼蛇因遭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大量被捕食与出售;农田被开垦建设,栖息地日益缩小;大量施用农药与化肥,使其直接中毒或吞食已中毒的猎物等,从而使该物种数量日趋减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中国沼蛇是一种低地、高度水生的蛇,通常出现在海平面至200米之间,但在越南可达到900-1100米。一般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麓的溪流、池塘、水田或水渠内。可生活在淡水或咸淡水中。发现于耕作区、缓慢流动的小溪,特别是鱼塘中,可能数量众多。经常隐藏在干涸池塘岸边的木板或其他杂物下。
中国沼蛇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广西、福建、海南、江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澳门、香港、安徽、浙江、江苏、台湾省。
鼻间鳞1片;上唇鳞多数7(3-1-3)、少数8(3-1-4)式;下唇鳞10,个别9或11片,前5片切前颏片;颊鳞1;眼前鳞1,个别2;眼后鳞2;颞鳞1+2,仅1号标本右侧2+2;背鳞平滑,23(25、24)-23-19(17、18、20、21)行;腹鳞雄性145-154,平均149.9片,雌性143-152,平均146.7片;肛鳞两分;尾下鳞雄性40-48对,平均44.8对,雌性36-45对,平均40.8对。
体型粗壮,尾短;上颌骨后端具沟牙;鼻孔位吻背,具鼻瓣;全长一般500毫米左右,12号雄性平均357+61毫米,20号雌性平均44.5+68毫米,尾长/全长雄性平均0.146,雌性平均0.132。
头体背深灰色、灰棕色或土黄色,上唇缘黄白色,体背具有大小不一的黑点,排成3纵行;背鳞最外行暗灰色,外侧2-3行红棕色;每片腹鳞前半暗灰色,后半黄白色。
半阴茎分叉型,分叉点以上的远端被以细小的锥形乳头,近端被小刺。
中国沼蛇白天及晚上均见活动。食物以黄鳝、泥鳅、塘角鱼及家鱼的鱼苗等为主,偶尔也吃蛙类。主要是夜行性。偶尔在白天出现,只有鼻尖露出水面以呼吸空气。像铅色水蛇(Enhydris plumbea)一样,在雨夜会游到陆地上。当受到干扰时,会将身体压平,颈部弯曲成S形作为威胁展示。可能会猛烈咬人。
卵胎生。中国沼蛇于7月末8月初精子发生开始新的周期性复生,大部分为精母细胞。10-12月以至次年1月初大部分为成熟精子及变态中的精细胞,精子贮于附睾或输精管中过冬。11月至次年5月大部分输卵管中也存有精子。雌水蛇一年一次排卵,卵胎生。5月末至6月初见有蛇胚,孕妊期78-84天,8月中旬至9月中旬产仔蛇,每胎产仔6-21条。
带毒部位 后沟牙
毒素类型 溶血型毒素
中毒方式 咬伤
毒素介绍 本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和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后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中国沼蛇因遭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大量被捕食与出售;农田被开垦建设,栖息地日益缩小;大量施用农药与化肥,使其直接中毒或吞食已中毒的猎物等,从而使该物种数量日趋减少。
中国沼蛇偶尔被人们用作食物。去除内脏的全体可以入药。性味甜、咸,寒。功用除湿毒,化疮毒,止痒。用于畴冉(疥疮),能哈能累(湿疹),仲嘿唾尹(痔疮),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