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珊瑚蛇(学名:*Sinomicrurus houi*)是2018年由黄山学院彭丽芳研究团队在海南琼中山脉地区发现的华珊瑚蛇属新种,其发现填补了该属长达87年的分类空白。该物种具有红褐色体表与黑色花纹相间的特征,脑后分布两条不相连的白色条纹,属于神经毒性毒蛇但性情温顺。作为全球第六种、中国第五种华珊瑚蛇属物种,其发现印证了海南岛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并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提供了新样本。
研究团队于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在海南岛南部采集到4号标本,通过形态特征与分子数据比对,最终认定其为华珊瑚蛇属新种。该发现距华珊瑚蛇属上一个新种描述已间隔87年,相关成果发表于《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杂志。新种以四川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者候勉教授的姓氏命名,以表彰其对学科研究的贡献。
2019年在《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杂志正式发表研究成果,属名"Sinomicrurus"源于其形态特征与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种加词"houi"则致敬四川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侯勉教授。
该物种的确认实现了华珊瑚蛇属自1930年羽鸟氏华珊瑚蛇发现后的首次物种增补。研究团队指出,海南岛与大陆的地理隔离导致该物种演化出独特性状,分子系统分析显示其与福建华珊瑚蛇亲缘关系最近。
海南华珊瑚蛇具有典型的珊瑚蛇科形态特征:
体色以红褐色为基底,背部规则分布黑色环纹
头部左右脑后方各具一条不相连的白色短纵纹
通体鳞片平滑,腹鳞数189-197枚,尾下鳞39-44对
体型纤细,成年个体全长多在50-80厘米之间
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其头背鳞片排列方式、腹鳞数量及花纹模式具有显著差异。标本解剖显示雌性个体卵巢发育周期与雨季同步,显示其对热带季风气候的适应特征。
海南华珊瑚蛇的系统分类学地位经多维度验证:
1.形态学分析:18项形态指标与已知5种华珊瑚蛇形成显著差异
2.分子系统发育:线粒体基因cyt b序列差异达5.3%-8.7%
3.地理隔离:海南岛独立演化环境促成遗传分化
该物种的发现使华珊瑚蛇属物种增至6种,其中中国境内分布物种从4种增至5种。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位于华珊瑚蛇属进化支基部,为研究该属扩散路径提供关键节点。
作为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的重要进展,该物种的发现具有三重学术价值:
1.完善华珊瑚蛇属系统发育框架,揭示海南岛物种分化机制
2.更新全球珊瑚蛇科物种名录,为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新案例
3.推动热带岛屿生态系统毒蛇演化研究,建立神经毒素比较研究模型
目前该物种已知分布范围不足200平方公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暂未评估其濒危等级,研究者建议将其列为海南特有种实施优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