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原址位于云龙山西麓,重建后延续七进院落的清代建筑形制。书院曾培养出张伯英等知名人物,并于2016年完成原址重建工程,现通过公益讲座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作为徐州文化地标,其线上线下文化传播覆盖超百万受众。
重建后中轴线由北至南依次为:
门头(悬有乾隆御题匾额)
明清风格的穿堂与讲堂
文昌阁(藏书与祭祀场所)
宜福堂(山长办公区)两侧辅以三官庙、四贤祠等辅房,建筑群采用深红色琉璃瓦与砖木雕花工艺,保留清代《徐州府志》记载的建制特征。
云龙书院前身为1721年淮徐同知孙国瑜设立的义学,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正式改建为书院。乾隆年间扩建后形成讲堂、文昌阁、宜福堂等七进院落格局,清末因战乱损毁。1996年恢复白鹿洞、望湖亭等古建,2016年完成原址重建工程,现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书院历任教师包含:
冯煦(探花,主持编纂《江苏通志稿》)
刘庠(进士,主纂《徐州府志》)
王钦霖(进士,曾任云龙书院教师)培养的学子中,韩志正参与辛亥革命,张伯英创立彭城书派。
作为云龙山"彭城七里"文化带的核心节点,书院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2022年与媒体合作后,线上讲座观看量单场最高达5万人次,形成"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文化推广模式。其重建工程被列为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