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1891年,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1897年,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先后发表了《丹东》、《七月十四日》。
1903年至1911年,连续撰写《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合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1914年,发表了众多反战文章。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哥拉·布勒尼翁》,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等。
1922年,发表《战败者》。之后,连续发表了《甘地传》、《向过去告别》。
1944年8月,他撰写了回忆录《内心旅程》以及《贝吉传》等作品。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圣路易》《阿尔特》《狼》《丹东》《七月十四日》《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格莱昂波》等
罗曼·罗兰首创了长河小说(又称江河小说)的体裁和音乐小说的形式,引进了史诗、悲剧、抒情诗、哲理小说等多种表述方式。他的小说艺术不仅引领了风气,还成为了现实主义发展史上跨越世纪的里程碑,而且对曾经风行一时的现实主义研究方式提出了挑战。
罗曼·罗兰热衷表现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其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是以主人公人生遭际中的灵魂经历构建情节框架。尽管《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两部长篇巨著都展现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广阔画面,但占着中心位置的都是主人公的情感律动和思想态势,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存在于主人公的意识里面并内化成他们精神日臻完善的动力,社会生活背景又总是随着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张弛起伏而时显时隐。他创作的小说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约翰·克利斯朵夫〉定本序言》),讲述“一个真挚、漫长、富于悲欢苦乐的生命的内心故事”(《〈母与子〉初版序》),心理分析和心态描写处于主导位置并进行直接强烈表现。
在正面性格的结构形式上,罗曼·罗兰的经验也是弥足珍贵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二十个不同的人”(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罗曼、罗兰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多重性格的合成体。这种从多方面多角度描写而成的正面性格,不仅丰富生动,而且切合生活的本色形态,使正面典型具备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罗曼·罗兰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在茨威格心目中,罗曼·罗兰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昨日的世界》写到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说:“我在他房间里感觉到一种人性的、道义上的优势;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于一个坚强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茨威格还评价说:“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卢那察尔斯基称赞罗兰为:“和平主义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