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年(1574年),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江苏苏州)葑门一带。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利用与都市下层人民接触的机会,广泛搜集民歌、民谣、谜语、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又曾与好友董遐周同登吴山组织“诗社”,其兄冯梦桂也是诗社成员。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前后,创作传奇《双雄记》,《双雄记》二卷三十六出,刊《墨憨斋定本传奇》。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辑《童痴一弄·挂枝儿》刊布成帙。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董遐周出版的《广博物志》校订。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与名妓侯慧卿分离,所辑《童痴二弄·山歌》约在是年刊行。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辑成《童痴三弄·笑府》。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赴麻城田公子之约,勘定其编辑的《麟经指月》,同时编成《古今笑》三十六卷。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春,自刻《古今笑》行世。九月,《麟经指月》刊行,不久增补《北宋三遂平妖传》成四十回,由天许斋刊刻发行,同时刻有《古今小说》四十卷。
天启元年(1621年),重订旧序《新平妖传》;其编订的《古今小说》则由衍庆堂重新加以校定,勘误补遗,改名字为《喻世明言》。后其编订的《古今笑》经过梅之熉校阅,由叶昆池的能远居改版发行于世,改名字为《古今谭概》。
天启四年(1624年),所编《警世通言》四十卷由兼善堂发行。
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十六日,为王骥德《曲律》作序。九月,所纂《春秋衡库》由叶昆池能远居刊刻发行。
天启六年(1626年),去浙江秀水辑成《智囊》二十七卷,同年九月,又删辑成《太平广记钞》八十卷。
天启七年(1627年),编有散曲集《太霞新奏》。中秋时,所著的《醒世恒言》四十卷序刊行。
崇祯二年(1629年),《情史类略》最终编定。
崇祯三年(1630年),入国子监为贡生,此后开始了官宦生活。在丹徒任内,还编过《四书指月》。
崇祯七年(1634年),从丹徒训导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六、七月间,赴任寿宁前,曾到常熟巡按公署向祁彪佳告别,完成《智囊补》的修订工作。
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的身份,在苏州搜集、编写、自刻《甲申纪事》十三卷,寄望南明弘光朝廷励精图治,还著有《中兴伟略》,记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事。
清顺治元年(1644年),以“新作”《新列国志》惠赠沈自晋,同时嘱咐他,要抓紧出版《词谱》的工作。
顺治二年(1645年),到浙江吴兴,杭州天台一带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顺治三年(1646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话本
《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有夏至传》《东周列国志》《两汉志传》《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等
戏曲
《双雄记》《万事足》(撰写)《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忠旗》《梦磊记》《洒雪堂》《西楼楚江情》《三会亲风流梦》《双丸记》《杀狗记》《三报恩》等
冯梦龙发现:寿宁县原先学校虽设,读书者少。学宫已久倾圮。于是冯梦龙与教谕、训导商量,利用上级下拨的修学专用基金二十八金,又从十分拮据的县财政中拨出二十余金,把原学宫前移、扩大,“堂宇载整,学门重建”。缺乏适用的大树做梁柱时,冯梦龙又“捐俸”雇人砍伐大树后运到县城。学宫建好后,冯梦龙又把自己在镇江当训导时编的《四书指月》翻印出来,作为教材,且“立月课”,“亲为讲解”,使“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
冯梦龙在思想上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冯梦龙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三言”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受到中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学史上少有的经典之作。冯梦龙的小说是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1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以英文翻译了两篇冯梦龙的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19世纪以后,又有五十多篇“三言”中的小说被译为英文,二十四篇译为法文。此外,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等文字的译本也很多。
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这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三言”比宋元话本有了很大进步。它与宋元话本一样,具有情节曲折的特点,但它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态的描绘更丰富,内心刻画上也更细腻。
黄寿祺(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三言”世上流传遍,万口交称眼识高。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豪。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士人,冯梦龙在寿宁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丝毫看不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老百姓的爱护有任何动摇,丝毫看不出他在动荡岁月中为自己逐利的私心。这是一种担当精神,正是这种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担当精神支撑,冯梦龙才维护住了闽东北一方百姓的安宁。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一方的父母官?冯梦龙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陆树仑(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冯梦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的通俗文学家和戏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