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就读研究生,导师是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致力于研究量子力学的疑难问题:发散困难。
1942年,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参加了“曼哈顿计划”,负责研制原子弹。
195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1年9月-1963年5月,在加州理工学院讲授《大学初等物理》课程,录音在同事帮助下整理编辑为《费曼物理学讲义》。
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成果,与朱利安·施温格(Julian.Schwinger)、朝永振一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2年,提出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
1986年,做了O型环演示实验,只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就在美国国会向公众揭示了挑战者失事的根本原因——低温下橡胶失去弹性。
1988年2月15日,因腹膜癌在加州洛杉矶逝世,终年69岁。
《基本过程理论》《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路径积分》《物理定律的本性》《统计力学》《基本粒子和物理定律》等
理查德·费曼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了用路径积分表达量子振幅的方法,并于1948年提出量子电动力学新的理论形式、计算方法和重正化方法,从而避免了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发散困难。费曼图表是费曼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首先提出,用于表述场与场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简明扼要地体现出过程的本质,它改变了把物理过程概念化和数学化的处理方式。
理查德·费曼不受已有的薛定谔的波函数和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这两种方法的限制,独立地提出用跃迁振幅的空间—时间描述来处理几率问题。他以几率振幅叠加的基本假设为出发点,运用作用量的表达形式,对从一个空间—时间点到另一个空间—时间点的所有可能路径的振幅求和。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成了第三种量子力学的表述法。
1968年,理查德·费曼根据电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和布约肯的标度无关性提出高能碰撞中的强子结构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强子是由许多点粒子构成,这些点粒子就叫部分子。部分子模型在解释高能实验现象上比较成功,它能较好地描述有关轻子对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电子对湮灭、强子以及高能强子散射等高能过程,并在说明这些过程中逐步丰富了强子结构的物理图像。
理查德·费曼建立了解决液态氦超流体现象的数学理论。他和默里·盖尔曼在弱相互作用领域,比如β衰变方面,做了一些奠基性工作。他通过提出高能质子碰撞过程的层子模型,在夸克理论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54年,获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
1962年,获得欧内斯特·劳伦斯奖。
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获得奥斯特教育奖章。
1979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理查德·费曼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佼佼者,总是好奇,总是谦虚,总是热情洋溢,总是愿意与学生和同事分享他的深刻见解”。(加州理工学院前校长马文·戈德伯格评)
理查德·费曼“可以说是战后一代理论物理学家中最杰出、最反传统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纽约时报》讣告评)
理查德·费曼对辐射量子理论,以及原子、原子核和亚核粒子成分行为的深入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