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十大灾难电影 NO.3
十大经典国产科幻片 NO.4
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 NO.6
豆瓣评分最高的十大灾难片 NO.15
十大票房最高的灾难片 NO.6
十大科幻灾难电影 NO.5
十大最受欢迎科幻电影 NO.6
十大太空科幻电影 NO.13
屈楚萧十大影视作品 NO.1
吴京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 NO.3
吴京十大经典电影 NO.4
北京文化出品的十大电影 NO.4
中影出品的十大电影 NO.6
雷佳音十大经典电影 NO.13
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前十 NO.17
吴孟达十大经典角色 NO.5
吴孟达电影十大经典 NO.11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吴京饰)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转眼刘启(屈楚萧饰)长大,他带着妹妹朵朵(赵今麦饰)偷偷跑到地表,偷开外公韩子昂(吴孟达饰)的运输车,结果不仅遭到逮捕,还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摆的事件。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营救,连刘启他们的车也被强征加入。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演员 吴京
国际空间站中的中国航天员,因为执行任务,他不得不做出选择。使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陪伴,导致父子关系疏远。刘培强在心底深爱着他的儿子,却无法亲口表达他内心的歉疚。
演员 吴孟达
刘启的姥爷,他很宠爱孙子孙女,虽然这两个孩子特别淘气,不让人省心,但是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情感,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演员 李光洁
地球联合政府的军人,171-11的队长,有着很强的使命感,他的工作是带领着救援队去修多能推进发动机,然后在途中会遇到很多惊险的事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也有很多人放弃,但是他特别坚定自己的目标,要去完成他的任务。
演员 屈楚萧
由于幼时父亲不在身边,对于父亲的离开刘启并不理解,在长大后甚至记恨父亲。在被姥爷韩子昂开车送回家路上被王磊以流浪地球法案强制征召进171-11救援小分队。
演员 赵今麦
从小和哥哥、爷爷在地下城长大,而父母与外面的世界有关,所以朵朵很想到外面去看一看。而在被爷爷韩子昂开车送回家的路上被王磊以流浪地球法案强制召进171-11救援队,朵朵也在救援任务中得到了自己的成长。
影片中李光洁身穿重达80斤的外骨骼防护服拍戏时,每次衣服都需要四到六个人穿一个半小时,骨骼防护服上还有18个螺丝,工作人员每次要拿电钻拧上去。
演员吴孟达拍摄《流浪地球》已经六十六岁了,每次都是亲自上阵完成吊威亚及高难度动作戏,每场戏完成后他都要在一旁吸氧。
2012年,中影股份购买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版权《流浪地球》,2014年中影股份就决定了要启动《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工作,2015年确定了郭帆作为影片的导演,2017年寻求合作伙伴北京文化加入到项目当中,和中影作为影片的主出品方。
《流浪地球》在筹备期间做的大量工作,为拍摄阶段提供了有强有力的保障,引入了VR堪镜技术协助美术的置景工作。拍摄前,团队制作了8000余格的分镜、30多分钟的动态预览、详尽的制作流程和拍摄方案以及以镜头为单位的统筹和通告单等,所有的这些工业化流程的探索和准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的浪费并提高工作效率。
《流浪地球》在东方影都开机拍摄,使用了影视产业园8座摄影棚,置景延展面积近10万平方米,包括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等都是实景搭建。电影开篇为整个地下城的长镜头,围绕着一棵倒掉的大树,有书店、小吃店、舞龙、彩灯等场景,这组镜头是在影视产业园20号摄影棚中完成拍摄的。电影中一万台行星发动机的助推下开启流浪之旅,行星发动机的视觉元素是在影视产业园12号摄影棚置景拍摄的。为呈现地球在太空流浪的奇观,美术团队从线稿、上色到动态预览,设计了十几版方案,对置景车间的细节精雕细琢 。
影片中所有的道具,剧组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了多件道具来满足拍摄的需求,导演更是亲自上手测试道具,调整细节。电影中最为的吸睛的重要道具,防护服由两家公司合力完成——北京物理特效421工作室及新西兰维塔工作室强强联手。防护服在最初概念阶段就设定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种,最为直观的就是民用的要“软”,军用的要“硬”,北京421工作室按照郭帆导演与郜昂带领的美术组定下的“重工业质感”及写实的设计基调,专门为《流浪地球》设计并制作了5套军用外骨骼装甲,15套头盔及背包,还有19套软质防护服,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特殊道具制作 。
《流浪地球》在初剪初期视效镜头达到4000个,最后缩减到2200个,这一数量仍超过了一些常规电影全片的镜头量。其中50%是高难度的视效镜头,还挑战了大量的全CG镜头,比如用全CG镜头将上海砌入冰墙等等。影片还专门成立了UI组,负责片中所有仪表和显示屏交互界面的设计。为了提高真实感,让屏幕反射在演员脸上的面光和眼神互动更加逼真,剧组全程坚持实景UI拍摄。
《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电影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人民日报 》评)
影片从精神层面来说,在电影宏大的故事设定、突破天际的想象和荡气回肠的叙事下,观众能看到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行为逻辑。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还是执着的亲情纽带、向死而生的勇气;无论是对家园故土的眷恋和珍视,愚公移山一般的执着,还是影片中因为缺乏交流沟通而疏离的父子关系,都有很多现实中的投影。
从物质层面来说,一些道具细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国观众看到时就会觉得无比亲切,达到极大的审美契合。长久以来,中国的很多电影用带有中国特色的IP和故事情节来体现非本土的价值观,从而使电影整体呈现出违和的感觉。《流浪地球》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巧妙,使观众在科幻场景中看到的依旧是纯而又纯的中国人,体会到的依旧是中国人的处事原则和道德标准。(《光明日报》评)
《流浪地球》剧情中的种种反套路设置,是对于末世危机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科学合理的设想,并做出了中国特色。山挡路了移走,海成灾了填掉,天破了补起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些融于中国人血脉中与天地抗争的豪情,与面对末世争生机、寻希望的电影主题异常合拍。影片凸显不惧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的饱和式救援。首先在于它掐中了观众痛点,成为中国科幻电影攀登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满足了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大片多年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影片具有中国特色,是富有中国气质的独特创新。(《经济日报》评)
《流浪地球》带有浓厚的中国哲学和印记,片中隐而不现但始终横贯的主题,可以归纳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哲思,故事的缘起和结束都在于家庭和传承,具有浓重的中国“家国情怀”。(台湾《旺报》评)
《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是家庭。这是国人关于亲情、英雄、故园、家国的故事。影片中的春节、回家等情感元素,契合了春节档期的节日氛围。同时,电影把故事架构在光年尺度和浩瀚宇宙中,用具象化的电影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本土文化。(《香港商报》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维护同一个人类的安全和福祉,不能因为某个人群、族群的自私性和优越感,而毁灭了这个星球,让全人类遭殃。尽管《流浪地球》描述的场景,在可预知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但电影立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却是十分高明、积极和正确。 香港《文汇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