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少年时代在龙华寺读书。
万历十年(1582年),第一次乡试不中。为了维持家计,和他父亲一样“弱冠补诸生高等,食讫学宫,以家贫,故教授里中子弟。”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因考官焦竑赏识而以顺天府解元中举。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他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Jean de Rocha)受洗加入天主教,获教名保禄(Paul)。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开始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次年春翻译完毕并刻印刊行。翻译完毕《几何原本》后,他又根据利玛窦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一书。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年翰林馆期满告散,他被授予翰林院检讨。同年徐光启的父亲在北京去世,他回乡丁忧守制。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邀请郭居静至上海传教,这成为天主教传入上海之始。守制期间,他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并将《测量法义》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相互参照,整理编撰了《测量异同》,作《勾股义》一书,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官复原职。因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他与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
万历四十年(1612年),他向耶稣会教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合译《泰西水法》6卷。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为《农政全书》的编写打下了基础。
万历四十四(1616年),上《辩学章疏》为传教士辩护。同年回京复职,次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后病归天津,作《粪壅规则》。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发兵进犯关内,应召星夜入京。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他多次上疏请求练兵,后擢升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督练新军。
天启四年(1624年),同毕方济一起合译了《灵言蠡勺》。他还把自己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辑录成书,刻印刊行了《徐氏庖言》。
天启五年(1625年),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增订、批改以前所辑《农书》上,在天启七年(1627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初稿。
崇祯二年(1629年),他又擢升礼部左侍郎。因钦天监推算日食失准,崇祯皇帝同意主持开局修历。
崇祯三年(1630年),升任礼部尚书。
崇祯四年(1631年),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
崇祯五年(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崇祯六年(1633年),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土,同年11月8日病逝于任上,谥文定。
《毛诗六帖讲意》《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测量异同》《甘薯疏》《勾股义》《简平仪说》《泰西水法》《农书草稿》《定法平方算数》《刻同文算指序》《考公季节》《选练条格》《农遗杂疏》《农政全书》《徐氏庖言》《崇祯历书》《九章算法》《灵言蠡勺》《兵机要诀》等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除《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外,徐光启还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徐光启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徐光启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几何原本》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直到20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兴学校,以《几何原本》为主要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在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十个方面应用。还建议开展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
徐光启精晓农学,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农政全书》初稿完成后,徐光启忙于负责修订历书,无暇顾及,去世后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1639年刻板付印。全书由于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穿其中。
“求精”和“责实”是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他提出“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极造都城万年台(炮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极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
徐光启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希望能引进火炮制造技术。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徐光启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种条令和法典是我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
《明史》:盖棺之日,囊无余赀。
《辞海》: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农政全书》影响最大。
张溥: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无人指趣。
《明史·文苑四》: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
《文定公行实》(徐骥):戊戌今上(崇祯帝)即位,诏起原官,侍日讲,补经筵讲官。遴选讲官的标准是要“学问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学术纯正,持己端方,谋虑深远,才智超卓,通达古今,明练治体者。
明末清初查继佐: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访坐论,无间寝食。
明朝晚期文学家张溥: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之比。
清代思想家梁启超: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晚清教育学者黄节:思窥其象数之学,以救汉宋以来空言论学之失。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余秋雨: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
欧洲问题专家陈乐民:是一位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人。
长辈
高祖:徐(佚名),号竹轩。
曾祖:徐珣,妻陈氏,生二子。
祖父:徐绪,号西溪,早卒,妻尹氏。
父亲:徐思诚(1535-1607),字子望,号怀西,妻钱氏。
子女
儿子:徐骥(1582-1645),字安友,号龙与,郡庠生。
子孙
孙子:徐尔觉、徐尔爵、徐尔斗、徐尔默、徐尔路。
接触西方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触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
为官清廉
徐光启先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是难以想象的。徐光启官做得越大,为人处事越低调。徐光启70岁生日时,按习惯,大小官员、亲戚朋友都得送贺礼。徐光启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
生活简朴
徐光启早年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有一天,他早晨起来穿衣服时,发现一条袜带找不着了,他没有惊动同学们,暗自用一根布条替代。如此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自己的夫人发现,笑着说:“翰林院薪水再少,还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袜带呀!你这么节俭,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你在装模作样。”徐光启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冬衣夏衫,样样俱全,只是少了一条袜带,就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我觉得正合适,哪里是在装模作样呢?”徐光启表面看起来有点迂憨,但体会他的内心思想,就会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明史》
《明史·徐光启》
《罪惟录·徐光启传》
《启祯野乘》
墓地
徐光启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内,原墓地占地20亩,共有10个墓穴,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题“熙朝元辅”,左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石牌坊镌有对联,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
纪念馆
徐光启纪念馆,分照壁、碑廊,厢房、厅堂等部分,展出了徐光启祖容像、徐光启家书手稿、农业试验“手札”、明代上海“平露堂”刻本的《农政全书》、清刻本的《几何原本》、最早传入中国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及20世纪初上海土山湾画馆所作、现收藏于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的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4幅人物水彩画像等一批珍贵资料。
整个展览通过塑像、文字、图片、模型、实物资料、多媒体手段等,展现了徐光启的生平、科学成就、历史影响、桑梓情结、墓地沿革,以及后人对徐光启的缅怀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