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入读于无锡师范,在校三年,每学年都获得获“江苏省清寒学生甲等奖学金”。
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在李超士、方干民、王子云等指导下学画。
1937年12月,在诸暨县吴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升入本科,师从常书鸿、关良学习油画。
1940年,转入国画科,师从潘天寿学习国画。
1942年,作品《静物》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作品展。
1948年,入苏佛尔皮(J.M.Souverbie)工作室,并经常去洛特(A.Lhote)和佛里奇(O.Frlese)工作室学习。作品在巴黎春季沙龙和秋季沙龙展出。
1957年,油画作品《鲁迅故乡》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1961年,创作油画作品《扎什伦布寺》《西藏佛壁》《拉萨龙王潭》等,先后在拉萨和北京举办三人“西藏写生画展”。
1973年,与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绘制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
1974年,创作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及油画作品《太湖鹅群》《山间春色》《硕果》《玉米》《荷花》等,另为北京站创作巨幅油画《迎客松》,并开始水墨画创作。
1978年3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吴冠中作品展”,为鲁迅博物馆创作巨幅油画作品《鲁迅故乡》。
1982年,为中国剧院创作巨幅油画作品《井冈山》。作品参加日本东京“现代中国画展”,法国春季沙龙的“人民中国的美术”展览。
1983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与江苏美术馆主办“吴冠中作品展”,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的“八十年代中国画展”。创作丈二幅水墨画作品《汉柏》《狮子林》。
1986年,为全国政协礼堂创作丈六幅水墨画作品《九寨沟》,作品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第二届油画展”。
1987年3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艺苑第一届水墨画展”,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亚洲美术展”。
2001年6月,与李政道共同主持的大型展览“艺术与科学”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3年12月,获颁中国文化部“终身成就奖”。
2004年1月,完成自传《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2010年3月—10月,“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在香港艺术馆举办;6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长江三峡》《双燕》《交河故城》《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周庄》《春雪》《狮子林》《长城》等
《叛逆的师承—吴冠中》《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集》《吴冠中全集》等
《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望尽天涯路》《画外音》《我读石涛画语录》《吴冠中谈美》《横站生涯五十年》《我负丹青》《吴冠中文丛》等
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汇中西艺术的道路。他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声气相通;他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但他是当代水墨画家中发挥水墨语言的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而非传统形式的作品。他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笔墨的精神。他在传统笔墨形式如皴法之外,对线和点的表现力做了新的拓展,他创造出了新的水墨画节奏,拓展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这种新节奏的核心是表现生命的运动。他以自己多样化的实践给后来者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刻意摹古,不刻意追随历史上的大师,也有可能创作出有十足中国风味的绘画。
吴冠中兼取中西绘画,长期从事油画民族化实践,其油画清新、明快,富于民族特色和抒情意味。后又从事水墨画创新,其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
他在艺术形式上的敏感和坚执形式创造的信念使得他大胆打通油画和水墨画的载体界限,在具像与抽象两种绘画形态之外,创造出意象的艺术境界,使“写意”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
1991年,获得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3年,获得巴黎市金勋章。
1995年6月,获得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2001年,凭借《画外话·吴冠中卷》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001年,凭借《吴冠中谈美》获得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
2003年,获得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2003年12月,获得中国文化部“终身成就奖”。
“吴冠中是中国现当代知名画家。他身上承载着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记忆,并在20世纪后期中国画坛的重要转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他将自己兼习油画和水墨画比作‘水陆兼程’,在‘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两个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在绘画的深层观念上投注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取向。”(中国新闻网评)
“吴冠中为中国画的现代化、油画的民族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同时也增进了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提出的‘形式美’‘抽象美’等艺术命题以及‘风筝不断线’的观点,曾引起文艺界的争鸣和社会的关注,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他为推动中国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是20世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面重要旗帜。”(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