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耿京命他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宋朝廷的旨意。率五十骑,擒拿叛徒张安国,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
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创置“飞虎军”等事,遭主降派弹劾,被罢官。
绍熙三年(1192年)至绍熙五年(1194年),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其间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罢官奉祠。
庆元二年(1196年),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庆元四年(1198年),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差知镇江府。
嘉泰四年(1204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逝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
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
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为少师,谥号“忠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清平乐·村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送别湖南部曲》等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的独特成就是他创造了一种恢宏苍茫和阔大的词境,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辛词雄浑苍茫的意境相对应的是其意象的壮观飞动与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方面最成功、最得心应手的是他笔下的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同时他的婉约词也写得独到精致、典雅妩媚。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朱熹:“辛幼安亦是一帅才,但方其纵恣时,更无一人敢道他,略不警策之。及至如今一坐坐了,又更不问着,便如终废。此人做帅,亦有胜他人处,但当明赏罚而用耳。”
范开:“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胡适:“(辛弃疾)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他那浓厚的情感和奔放的才气,往往使人不觉得他在那里掉书袋。”
邓广铭:“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