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年,生于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字玄成,少孤贫,出家为道士,喜纵横家学说。
617年,隋末天下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响应李密,召魏徵为文学参军,掌记室。献“十策”未被采纳。
618年,李密败于王世充,随降唐。自请安辑山东,说服(李勣)归唐,授秘书丞。之后,窦建德攻陷黎阳,被俘,任起居舍人。
621年,窦建德败亡,与裴矩入关,太子李建成引为洗马,深得礼遇。
622年,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其建议,于是自请出讨刘黑闼,将其擒斩,平定山东。
626年,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因曾劝太子先发制人被责,但以“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回应,得李世民重用,拜谏议大夫。
627年,李世民即位,任尚书左丞,主持典章制度修订,提出“兼听则明”理念。
633年,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637年,上疏劝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成为千古名篇,太宗悬于屏风。
639年,因功累迁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参与编修《隋书》,总论史纲。
643年,病逝于长安,享年64岁。太宗悲恸,罢朝五日,陪葬昭陵,谥“文贞”。
《群书治要》《隋书》《谏太宗十思疏》
《赋西汉》《横吹曲辞·出关》《暮秋言怀》《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黄帝宫音》《五郊乐章·黑帝羽音》《五郊乐章·舒和》《五郊乐章·青帝角音》《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赤帝征音》《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白帝商音》
《享太庙乐章·永和》《享太庙乐章·长发舞》《享太庙乐章·大基舞》《享太庙乐章·肃和》《享太庙乐章·大成舞》《享太庙乐章·雍和》
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等贤臣的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对于贞观之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徵的“偃革兴文”的政治思想是符合唐初国情民意的,有利于医治隋末战乱的创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威远扬。李世民颇有感慨地对宰臣长孙无忌说:“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威慑四夷,远人自服。唯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安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驿,相望于道。凡以此事,皆魏徵之力也。”
魏徵从治乱得失的比较中,提出的君主要“兼听纳下”的政治思想对于调整君臣关系也起了积极作用。李世民在实践中推行了兼听纳下的思想,调整了君臣关系,改变了帝王传统的孤家寡人做法,臣下对朝廷施政中的失误之处上书规谏,纠谬补缺,匡弼时政。君臣和衷共济,集思广益,上下同心,从而开创了贞观年间的谏诤成风的开明政治。
魏徵有《谏事》五卷、《祥瑞录》十卷、《烈女传略》七卷、《时务策》五卷等。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成果十分丰富的作家。其作品与历史、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后世研究唐朝的历史政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李世民: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褚亮:魏徵早逢兴运,誉美当朝,为圣主之贤臣,预能官於多士。出纳通显,凭藉宠私,忠诚所到,心力同尽。
陈子昂:臣伏见太宗文武圣皇帝德冠三王,名高五帝,实由能容魏徵愚直,获尽忠诚,国史书之,明若日月。直言之路启,从谏之道开,贞观已来,此实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