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中医书籍# 0 0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 中文名: 伤寒杂病论
  • 类型: 医学中医
  • 作者: 张仲景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作者介绍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灵帝时(公元168一189年),考中了举人,做过长沙太守。至于张仲景曾否做过长沙太守的事,是有争论的,有的学者肯定,有的学者否定,现在还没有确实的证据可查。但是确有不少文字记载,说是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东汉末年天下乱离、兵戈扰攘,张仲景看到腐朽的政治局面,加上疫病流行,自己宗族中的人多死亡于疫病,因此他抛弃仕途,开始发愤钻研医学,拜同乡张伯祖为老师,当时的人都说,张仲景的学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他的老师,因此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杰出著作,决不是偶然的事。

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

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我国医学上,医生问病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病人有些什么症状,比如头疼、发热、怕冷、咳嗽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还要按一下病人的脉搏,这一系列的症状称做为症候群,综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医就称它为“证”。通过对“证”的仔细辨别,就可以讨论治疗,然后处方用药。这样的全过程,叫做“辨证论治”。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自己写的序言《伤寒卒病论集》里说道:“……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他是在继承了古代已有成就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更有新的发展,才写成《伤寒杂病论》的。

东汉末年期间,社会上巫术治病、迷信鬼神有一定的市场,所以一旦患病,往往因得不到救治而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张仲景看在眼里,心中非常感慨。所以在他著作的自序中写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来众方……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僳,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借其命,若是轻生”。张仲景如此大声疾呼,破除迷信,所以以正确的观点写成《伤寒杂病论》,决不是偶然的事情。

张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

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出来的。在辨证时还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病因素的强弱。

六经论治是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经理论引出,而通过张仲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所谓六经,就是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

其他信息

成书过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人,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历史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伤寒杂病论》的体例是以六经统病证,周详而实用。除介绍各经病证的典型特点外,还叙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例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但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其中有汗、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凤的桂枝汤证;无汗、脉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操者,又属大青龙汤证。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可执简驭繁,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除了辨证论治的原性之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应付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如“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证情本质,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脉。和证实脉虚,其实质都是证有余而脉不足,即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而阴证见阳脉,提示病邪有向表趋势,里证见浮脉,多提示表证未尽解;证虚脉实,则宜舍脉从证。脉、证取舍的要点是从”虚“字着眼,即实脉虚从脉,证虚脉实从证。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临床上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纲要性条例。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例如桂枝与芍药配伍,若用量相同(各三两),即为桂枝汤;若加桂枝三两,则可治奔豚气上冲,若倍芍药,即成治疗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若桂枝汤加附子、葛根、人参、大黄、茯苓等则可衍化出几十个方剂。其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人民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另在剂型上此书也勇于创新,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计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此外,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所以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另对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颇有特色。其中对自缢的解救,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这些都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梁兴扬道长参考《伤寒杂病论》《辨伤寒》

现存版本的历史沿革

据考,《伤寒杂病论》成书大约在公元200年前后,因为历史久远,并因连年战乱,再加上《伤寒杂病论》初成书时受限于传播途径,此书流传并不广泛,以至如今所见《伤寒论》各版本均有缺失。目前比较流行的、公认具有研究价值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和《脉经》本

《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由于战乱频仍,在仲景逝世不久,原书便散失不全。曾任魏、晋两朝太医令的王叔和搜集该书遗卷,并整理、重新编次。因非原书全貌,且内容多为伤寒病的辨证论治,故更名为《伤寒论》,共10卷22篇。据考证,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时间,距仲景去世不过二三十年。王叔和还将《伤寒论》的内容收入其所著《脉经》之中,今人有称《脉经》所收录的《伤寒论》为“脉经本《伤寒论》”。

二、千金本《伤寒论》(又称唐本)

唐代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仅引证了《伤寒论》少量内容,尚未将全貌收入。但从他“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说法来看,《伤寒论》的确在民间流传,是“诸师”所有,而不是个别人所收,但大家将其视为秘典珍藏,不轻示人。至孙氏晚年撰《千金翼方》时,收载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载于卷九、卷十中,今人称之为“千金本《伤寒论》”,也有称之为“唐本《伤寒论》”。

三、外台本《伤寒论》

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收录了《伤寒论》的大部分内容,也收入了可以在今本《金匮要略》中见到的一些内容。因此推测,王焘所藏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版本,并非得自王叔和所传,今称之为“外台本《伤寒论》”

四、康治本《伤寒论》

康治本伤寒论,系唐朝时期手抄卷子本,卷末有“唐贞元乙酉岁写之”的字样。19世纪中叶在日本发现,是康治二年沙门了纯抄录,全书1卷,仅存65条,50方。系从伤寒论中节录出来,但文字与之后的宋本互有异同。据推测此本应与唐代医官考试有关。唐代,国家设医官选拔制度,其中伤寒论的占到总成绩的1/5,于是应试者为求方便,将考试部分抄录习诵,于是有此本。

五、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本《伤寒论》,是日本后冷泉天皇康平3年2月17日侍医丹波雅忠据家传本抄写的。该版本比宋本早了3年,因此该书具有很高的文献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宋本中的一些原文,在康平本中,是以注解、注文的形式出现的。康平本抄录时,有顶格、退一格、退二格的格式,顶格为原伤寒论仲景原文,退一格、退二格则均为疏注。这对后世研究《伤寒论》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六、宋本《伤寒论》(又称治平本)

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宝衡、孙奇等人校订了《伤寒论》,并在大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刊行。《伤寒论》自此方有定本,此即宋本《伤寒论》,亦称治平本《伤寒论》。初科大字本,装订精良,但售价过高不易普及。后由高宝衡等建议,又刻小字本。但可惜的是,宋本原刻,无论大字本、小字本,如今均已不见。

七、赵刻本《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本是富商,又习医术。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赵开美出资行刻《仲景全书》(此书初仅收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后收入宋英公《伤寒类证》、又收入《金匮要略》,后经友人赠送宋本《伤寒论》,方知成无己所注伤寒论已经远非原文,于是又加刻《翻刻宋版伤寒论》,后将此四部合订为《仲景全书》,并将《翻刻宋版伤寒论》置于全书之首。)一部,该书第一部分,即《翻刻宋版伤寒论》,此版本依照小字版宋本伤寒论摹刻,据考字体字形均类原版,故应该非常接近宋版《伤寒论》之真面目。此本如今被称为“赵刻本《伤寒论》”或“仲景全书本《伤寒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教材,即以此版《伤寒论》为底本。

此本今日尚存五部原本,其中一部存于北京图书馆,一部存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范行准先生家藏一部《仲景全书》,后由范先生捐献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此三部为同一版的刊本。

此外两部一在沈阳,一在南方,均为私人所藏。

我国在1982年成立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对中国古籍进行整理,《伤寒论》整理主要由任应秋先生和刘渡舟先生负责,后于1991年出版《伤寒论校注》一书,即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基础上,综合《金匮玉函经》等尚存的书籍,进行的简体化、校勘、注释。

八、成本《注解伤寒论》

成无己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全面做注,著成《注解伤寒论》一书。金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刊行,这是第一个系统注解《伤寒论》的版本,人称“成注本”或“成本”,该版本经明代汪济川校勘,又几经翻印,因其既有原文,又有注文,便于学习,故流传较广,以致很长时间内,人们只知成本,而不知宋本。但成本注解时,删去了宋本《伤寒论》的子目,对后8篇原文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改编,使人们已经看不到宋本《伤寒论》的原貌。不过他对《伤寒论》主要内容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人称之为“成本伤寒论”

九、《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

宋代校正医书局除刊印宋本伤寒论之外,还校勘刻印了《金匮玉函经》8卷,金匮玉函经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特点是条论于前,会方于后(此本共八卷,前六卷均为伤寒论原文,后两卷收录方剂)。人称“玉函本”或“别本”。后经清代陈世杰复刻,流传至今。

此外,大宋校正医书局还刊印了《金匮要略方论一书》,据宋臣《金匮要略方论序》中云:“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偶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者、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于是《金匮要略》始有定本。王洙所见蠹简,应是《伤寒杂病论》的另一个传本,宋臣将其杂病以下部分校勘刻印,自此《伤寒杂病论》正式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十、《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又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称《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为仲景46代玄孙张绍祖秘藏之珍本,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传于其徒左盛德。据左盛德序云:“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该版本至今争议较大,多有认为其为伪作者。如郝万山先生,认为此本多半为后人伪托。

但视之为真本者,亦有如蔡德元先生、黄维翰先生、周禹锡先生、黄竹斋先生等,均对该本较为推崇。蔡德元先生说:“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轶”且对通行版本种种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此外,台湾学者对该版本较为推崇。

目前该本流行于世的,主要为1939年刊印的白云阁本(1980年重印并补刻三页勘误表)。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60年出版竖排半简体版,1980年重版简体横板)。台湾中医药整合研究小组本(此本以广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为底本,繁体化、竖排)此外还有黄竹斋会通本(《伤寒杂病论会通》)存世。

目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此本为后人伪作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原因是认为此本太过完美,对宋本中凡是历代医家存在争议之处均有改变,所以多认为是后人综合历代医家之言所著之伪作。当然也有持反对观点的,则从用药分析、用字分析等等,来断此书多半为梁代之前的著作。如“大黄香蒲汤”方中“香蒲”一味,梁代陶隐居曰:“香蒲,方药不复用。”以此证明该书成书应在梁代之前。等等例证不一而足。

但不论该书是否伪作,其对于学习《伤寒杂病论》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十一、敦煌卷子本

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考古发现四万余件手写本和少量木刻本古籍。国内外学者视之为珍宝,而医学文献,只占了敦煌出土文献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5.202号残卷,即医圣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残卷。卷首尾均残脱,仅存103行,计30条条文。但此本是证实《伤寒杂病论》原为一书的一个佐证。一般名为“敦煌甲本”或“敦煌卷子本”。此外在在甘肃、四川等地也有类似出土,但均残脱过甚,不及宋本。

十二、长沙古本

长沙古本为湖南浏阳刘世祯得自于江西张姓老者处,民国之前未见传世,此书来源近于传奇,一些人认为是伪作。刘世祯在自序中说明他在民国初年得到此书的经历:“先母之丧,以求葬地,漫游江西,於山谷中遇一人曰张老,皓髯而丹颜,逌然类有道者,即与倾谈,遂及医术。质以平生疑滞,应口疏通,余大骇服。张老亦深喜余精审善问,且曰:吾乐山林,不与人接久矣。家有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所传异,长沙旧文也。目前无可授者,今以授君,与君邂逅,亦前缘也。余谨受而读之,乃知今本讹脱错乱,注者纷纷数十家,而其理愈晦,亦何怪其然哉?後与宗族之友刘瑞瀜(仲迈)共读此书十余年。”

该书为白文本,共计十六卷,卷一、二为平脉法;卷3为伤寒例;卷四温病;卷五为暑、热、湿、燥病;卷六至卷十一为六经病;卷十二为霍乱痉阴阳易差后病;卷十三至十六为诸可与不可各篇。刘世祯为该书注解,至1905年草成,但后因战乱,注稿大半散失。至1924年,刘世祯与刘仲迈“积十余年之探索,推本师传之义,更互演绎”,由刘仲迈执笔,撰写《伤寒杂病论义疏》十六卷,于1934年印行,后多简称“义疏”。1999年刘炳凡先生主编《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收载此书,并再版,此书存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伤寒金匮卷》上册第七部分。

十三、涪陵古本

涪陵古本,又称四川古本,是20世纪30年代后发现的《伤寒杂病论》抄本,1934年曾石印公之于世,但流传不广,见之者少。该书伤寒部分为《唐本伤寒论》,杂病部分则是在《金匮要略》基础上,又从《脉经》、《千金方》中选取有关内容增补而成,于仲景书中增加证论百余条,补充方剂百余首,皆为临证必备。此本对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和运用《千金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本与长沙古本、宋本、桂林古本合称四大古本伤寒论。

图书鉴赏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一)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一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二)

总之,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虚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

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正气同致病因素的邪气作斗争的表现,其结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胜则邪退。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则而制定的。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灵活辨证方法,在讨论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运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对治疗的禁忌,以及针灸综合疗法,都有所论述。

今天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金匮要略》则制定了25篇,立262方。从其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祖国医学早在公元2世纪时,经过医学家张仲景的实践和总结,已能正确使用解热药、导泻药、利尿药、催吐药、镇静药、兴奋药、健胃药、截疟药、止痢药等等,其中极大多数方药,已由现代科学证实它的疗效可靠。

人们还可以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看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今九窍闭塞……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保养谨慎,勿使致病的邪风侵犯经络,要是刚中经络,还未流传到脏腑,就给予治疗,四肢一感到不方便,就用调整呼吸,施用针灸、推拿,使得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都畅通……穿衣服要调节冷热,饮食要注意甜酸苦辣,勿使人体有所衰退,疾病就不可能侵入肌肉皮肤。这是指导人们对疾病作斗争的认识和方法,要求人们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一千七百年前的张仲景,在祖国医学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巨大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总结了我国在公元3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严密选择疗效可靠的方药,对掌握疾病的防治以及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承先启后作用。此后,历代很多医家对张仲景学说作了进--步的探讨,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有所发挥、有所前进,从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的伤寒学派。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图书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知识小玲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伤寒杂病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十大中医经典著作 学中医必看中医典籍 中医名著古籍大全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更是留下了许多中医经典名著供后人学习,你知道的知名中医典籍有哪些呢?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十大...
MAIGOO原创 中医 养生/饮食 书刊/阅读
2.3万+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历史上四大著作 你知道几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
2024年十大必读好书 2024最值得看的书 2024年书单推荐
本文Maigoo小编整理了一份2024年十大必读好书,有《我在北京送快递》《同意》《明亮的夜晚》《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赶时间的人》《不...
MAIGOO原创 书单 图书 文学书籍
343
值得一看的十大哲学书籍 哲学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告诉你哲学是什么
说到哲学是什么,大家都会想到“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但大多数人对于哲学的了解其实都很表面,那有哪些哲学相关的书籍比较...
MAIGOO原创 哲学 书刊/阅读 哲理智慧
5.5万+
十本销售人员必读经典书籍 营销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提高销售技巧的书推荐
关于销售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哪些才真正值得反复阅读呢?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本销售人员必读经典书籍,有《影响力》《营销管理》《一...
MAIGOO原创 图书 职场指南 销售技巧
1.1万+
管理学必看十大经典著作 管理学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管理学入门书籍推荐
关于管理学的书籍非常多,但是哪些才真正值得反复阅读呢?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管理学必看十大经典著作,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高效...
MAIGOO原创 图书 管理技巧 书刊/阅读
1万+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排行榜 最值得看的心理学名著 心理学入门必读书推荐
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哪些才真正值得反复阅读呢?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排行榜,有《少有人走的路》《乌合之...
MAIGOO原创 图书 心理学 书刊/阅读
9508
十本必读的经典科普书籍 世界十大科普名著 最值得看的科普书推荐
关于科普的书籍有非常之多,但是哪些才是真正值得反复阅读的呢?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本必读的经典科普书籍,有《哥德尔、艾舍尔、巴...
MAIGOO原创 图书 书刊/阅读 科普书籍
7376
十大经典经济学书籍 经济学最值得看的10本书 经济学入门必读书籍推荐
关于经济学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哪些才真正值得反复阅读呢?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大经典经济学书籍,有《经济学原理》《国富论》《经济...
法律人必看的十大经典著作 法律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有关法律的书籍推荐
法律人读书最重要的是提高法律专业素养,开阔视野,锻炼法律思维的能力。读书不在多,应多读原典、多读经典,才会受益匪浅。本文Maigoo小编就为...
MAIGOO原创 图书 书刊/阅读 法律书籍
4223
医学生必读的十大经典书籍 适合医学生看的书 医学生推荐书目有哪些
关于医学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哪些才真正值得反复阅读呢?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医学生必读的十大经典书籍,《最好的告别》《众病之王》《...
十本炒股必看的经典书籍 股票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炒股入门书籍推荐
关于股票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哪些才真正值得反复阅读呢?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本炒股必看的经典书籍,有《聪明的投资者》《彼得·林奇...
MAIGOO原创 图书 炒股技巧 书刊/阅读
9651
十大经典两性书籍排行榜 学会和异性相处的书籍盘点 处理男女两性关系的好书
如何处理两性关系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古今中外各种处理男女两性关系的好书也源源不绝,maigoo编辑就为大家带来了十大经典两性书籍排行榜,如亲密...
MAIGOO原创 书刊/阅读 恋爱宝典 电子书
4.9万+
成功学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励志书籍推荐 最能激励人的10本书
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经历许多次人生的考验,只有通过了不同的考验人才能证明你的实力。你知道如何才能成功吗?有什么成功学书籍推荐呢?本文MAIGO...
MAIGOO原创 书刊/阅读 哲理智慧 电子书
3.3万+
十本关于烹饪的经典书籍 烹饪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自学烹饪看什么书
对于吃货来说,最喜欢读的书莫过于关于烹饪的书籍,有些专业的烹饪书籍有详细步骤、看起来美味的插图,另人忍不住跟着学习起来。本文maigoo小编...
MAIGOO原创 图书 小说 书刊/阅读
4367
十大人生哲理书籍 经典人生感悟书籍 最影响人生的10本书
人生因拥有的哲理性、深邃性,使之成为文学的主题。那么人生哲理书籍有哪些?哪些是一生最值得读的书?本文MAIGOO编辑为大家盘点了十大有关人生...
MAIGOO原创 哲理智慧 书刊/阅读 电子书
6.9万+
十本增进夫妻感情的好书推荐 告诉你夫妻相处之道有哪些 利于夫妻恩爱的书籍
适合夫妻生活看的书有哪些?夫妻相处之道是一门学问,除了向长辈取经,也该多看一些关于夫妻关系的书籍,学习经营之道,促进夫妻恩爱;那么夫妻相处的...
MAIGOO原创 书刊/阅读 电子书 图书
3.7万+
十大提高记忆力的经典书籍 有哪些书可以增强记忆 训练记忆力的书推荐
如何提升记忆力是一门学问,不管是学生、职场人士、退休老人,都想要拥有好的记忆力,那么要怎样才能增强记忆力呢?众多世界记忆大师会给你答案:那就...
MAIGOO原创 记忆力 书刊/阅读 补脑
3.3万+
理财十大书籍排行榜 10本必看的理财书籍 资金管理方面经典书籍
投资理财是一个很深奥的领域,想要完全掌握没有那么容易,那么投资理财必看的书籍有哪些?下面本文盘点了理财十大书籍排行榜,包括《小狗钱钱》、《穷...
MAIGOO原创 理财 书刊/阅读 金融服务
7.1万+
十大厚黑学书籍推荐 厚黑类的书有哪些 职场厚黑书籍
厚黑学从问世以来早就不是一本书那么简单,更像是一门学问,那厚黑类的书有哪些呢?Maigoo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十大厚黑学书籍推荐,如厚黑学、血...
MAIGOO原创 书刊/阅读 工作职业 电子书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