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中学毕业,跳过两年预科,直接考取了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读书期间,深得校长蔡元培欣赏。
1920年,大学毕业后,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考取了官费留美。
1923年,入芝加哥大学,在H卡尔(Carr)教授指导下,于1926年完成了“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7年,学成回国,应聘到建立心理学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为中央大学)任副教授,半年后晋升为教授,兼任心理系主任。
1944年,和梁希、涂长望、金善宝等人在共产党支持下,联合包括竺可桢、李四光等著名科学家在内的一百多人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1946年5月,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创始人有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
1951年,被任命为南京大学首任校长。
1952年,参与了南京及华东地区的大学院系调整工作,主持院系调整时,考虑到仪器设备搬迁问题,没有把南京大学留在四牌楼原址,这也是他本人认为其生平办错的第一件大事。
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是当时中国心理学领域唯一一位学部委员。
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担任了心理研究所所长。
1976年,任心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一方面不辞辛苦地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同时身先士卒,带头从事研究和著述,大力播扬。
1988年3月26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
《潘菽心理学文集》、《心理学简札》、《心理学的过去与将来》、《社会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的应用》等
中国现代心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讲授过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课程,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早年从事记忆、错觉、汉字知觉等实验研究后来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心理学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而是具有二重性的中间科学的观点将心理活动分为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区别于传统的“知、情、意”三分法体系对意识、身心关系、个性等心理学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潘菽一向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潘菽毕生一直在探索改革旧心理学和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论心理学的途径。早在30年代,潘菽针对中国学术上的“买办制度”和“全盘西化”的论调,在心理学上则一贯反对不加分析地照搬外国的心理学,极力倡导开展切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的研究。晚年,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这是科学心理学的命根子;二是要密切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求能为此更好的服务;三是要有分辨地继承中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以发扬国光,古为今用;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中国心理学者从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已逐步认识到潘菽这些主张的正确性,并把它视为发展中国心理学的纲领。这是潘菽为中国心理学所做出的带有根本意义的贡献。
1991年,荣获“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荣誉奖。
1992年,获得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潘菽不仅是一位有渊博心理学思想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评)。
潘菽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和理论心理学的主要开拓者,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潘菽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心理学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理学人才。潘菽先生还是一位有影响了社会活动家。作为九三学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为九三学社的创建和组织特色的形成做出了特殊贡献。(九三学社副主席邵鸿评)
潘菽的一生是和他投身中国的心理学事业密切相连的,他的一生是和他投身中国心理学事业密切相连的,有潘菽先生的智者、勇者精神的昭示。(中科院心理学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评)
潘菽先生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开拓者,他在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及其组织领导岗位上工作了60余年,为中国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潘菽先生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李志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