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初,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新诗《会合》,这标志着他早期创作的开始。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于1934年在《春光》杂志上发表,立刻引起诗坛震动,由此一举成名。
1935年,出版诗集《大堰河》。
抗战前夕,写下《复活的土地》一诗。
1938年初,写出《手推车》,创作了《我爱这土地》,于同年12月发表在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41年,创作诗歌《我的父亲》和《少年行》,12月10日,和萧三等发起的“延安诗会”成立。
1942年,发表《现实不容许歪曲》,撰写了一篇《开展街头诗运动》。
1943年初,创作长篇诗作《吴满有》九章,写了《雪里钻》。之后,还写作了《论秧歌剧的形式》《窗花剪纸》《汪庭有和他的歌》等民间文艺研究论文。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写作了《论秧歌剧的形式》《窗花剪纸》等民间文艺研究论文。
1944年,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诗集,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创作风格起了明显变化。
延安时期,共创作诗歌50余首,叙事长诗3首,散文10余篇,论文10余篇,小说1篇。
1946年,创作出长诗《人民的城》。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200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次年,创作了诗歌《国旗》。
1979年,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96年5月5日凌晨,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大堰河——我的保姆》《复活的土地》《我爱这土地》《我的父亲》《少年行》《吴满有》《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艾青诗选》等
艾青的诗歌有着军旅诗的特质:朴素、单纯、集中、明快。在创作中既坚持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又广泛吸收外国各种流派的手法技巧,既非常重视诗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又十分讲究诗的形式美和艺术美,讲究诗的语言的提炼和精粹。而不论继承传统和学习外国,都为了新的创造,为了通过自己别开生面的艺术创新达到内容与形式自然完美的结合。
艾青是最重视诗的内容又善于不断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最重视继承祖国的优秀诗歌文化传统,又善于开拓创新,最重视“吸收外洋诗的长处”,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好诗(包括民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又善于永不疲倦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的诗歌巨匠。在诗歌风格上,他追求单纯、朴素、清新、简洁、自然、明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最讨厌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深奥”和空洞无物、堆砌辞藻的“华丽”。
艾青的诗作中除了比较集中的书写苦难表达对土地深沉感情外,还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诗人对太阳、光、春天、黎明、生命、火焰等意象似乎格外偏爱,这些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的意象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构成了艾青诗歌世界里与土地、苦难相对应的一组鲜明的主题意象。生于旧中国苦难深重的母体,苦难、贫瘠的土地使艾青深深地感染了中国农民土色的忧郁、愤懑和不平,忧郁成了艾青所特有的情调。
艾青的诗歌创作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导,同时不摒弃其他文学流派的艺术手法。他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包括“现代派”在内的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收有益的艺术养料,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开放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原则。
1945年,评为甲等模范文化工作者。
1985年,获得葡萄牙自由勋章等国际文学奖。
1985年,获得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当之无愧的诗坛泰斗。(光明日报 评)
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艾青没有失去对光明的信念,而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礼赞光明、礼赞太阳、礼赞人民,表达了对和平与尊严的热切呼唤。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鼓舞着众多仁人志士奋不顾身地投身抗战、抗击日寇,亦对推动中国现代诗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评)
艾青是20世纪中国新诗的一座丰碑。从20世纪30年代吹响的《芦笛》,到80年代唱出的《归来的歌》,艾青就像不知疲倦的荆棘鸟一样,用毕生的精力倾情为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歌唱。(中国现代文学馆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