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阳岛,位于重庆市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环和二环高速公路之间,坐落于铜锣山和明月山之间的长江中,处于长江干流全线的黄金分割点上,介于东经106°40′—106°50′、北纬29°33′—29°35′。广阳岛丰水期面积约为6平方千米,枯水期面积约10平方千米,是长江上游面积较大的江心岛。
广阳岛约在1.66亿年前孕育并逐渐形成,其平面形态为柳叶形,具有典型“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地形地貌特征,属剥蚀浅丘地貌,具有形态完整、沟谷纵横、局部裸露、边坡突兀的特点。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北东向展布,北东向长约4.95千米,北西向宽约1.6千米,最宽处约2.3千米。海拔高度190.0—282.4米,最高峰为龙头峰。广阳岛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岛年降水总量北多南少。
广阳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岛内曾发掘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原始人类生活遗址超过4000平方米。是长江渔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巴渝文明的繁衍之地。
2017年以前,广阳岛定位为商业居住开发为主,大规模的工程开发,使广阳岛的山水林田湖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停止广阳岛商业开发、还岛于民的决定,经修复,森林覆盖率已达90%以上,岛内植物由383种增加至627种,岛内动物由310种增加至460种。
上坝森林位于西岛头上坝森林区,是原上坝村所属地,面积约46.7万平方米(701亩)。历史上这里林木葱茏、鸟语花香。大开发时期,原住民迁出,随着广阳岛大桥和环岛路、中干道的修建,该区域的地形地貌遭到较大破坏,场地上堆满了卵石砂料,林木被毁、湖塘干枯、杂草丛生,沿大桥两侧修建的市政园林生态品质不高。生态修复突出“茂林修竹,绿意葱茏”的特色,运用“护山、理水、营林、清湖、丰草”策略,修补破损的山体,顺应山势,改良土壤,引表蓄流,疏通溪沟,通过生态草沟、雨水花园收集山坡径流汇集成塘,形成紫薇溪、香樟溪、桂花溪、栀子溪四条水系,利用低洼地设计前置塘、蓄水塘,修复自然岸线,形成枕羽湖、斑鸠湖两处森林湖塘。种植黄葛、慈竹、香樟、桂花等乡土树种2500余株,点缀紫薇、红枫、鸡爪槭等开花、色叶植物300余株,慈竹500余株,林下撒播黄秋英、金盏菊等开花地被,保育白茅、巴茅等原生草甸,种植花生、红薯、南瓜、栀子等食源蜜源植物,形成复层混交的乡土林、花木林、彩叶林、百竹林。修复空军招待所形成独特的银杏院、梧桐院落,新建秋分驿站、观景禹亭、设置梯级连通环岛路与183步道,林间小路通往广阳阁(长江书院)山门,重现山地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原乡森林风貌,探索沙丘变森林的生态修复示范。
山顶人家位于高峰山顶,面积约6.2万平方米(93亩)。历史上这里曾有几户人家,山林茂盛、视野开阔,是看江、山、峡、岛、湾、滩较好的场所之一。大开发后,原住民搬出,农田荒芜、湖塘干枯、杂草丛生。生态修复充分尊重现状地形地貌,运用“理水、营林、疏田、清湖”策略,按照“曲径通幽、山重水复、犹抱琵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空间组织,再现“高峰秘境览胜景,竹林深处有人家”的田园意境。引表蓄流,修复原有方形蓄水塘和圆形鱼塘近4000平方米,收集雨水,灌溉田地;修复场地水田、菜地近1333平方米,种植水稻、蔬菜;保护原有山林约23000平方米,补种慈竹近360丛、柿树近30株、柚子树2株;修复院坝,再现原乡风貌;在观江视线最佳处,设置观景台、观景亭、观景廊,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下观览铜锣山、铜锣峡、扬子江、兔儿坪、高峰山,形成不同的风景画面和景观意境。修复后的山顶人家,不仅延续了巴渝原乡风貌、还原了乡村田园风景,还再现了院坝乡土生活气息、丰富了乡愁体验,是巴渝院坝田园风貌修复的典型示范。
高峰梯田位于广阳岛高峰农业区中段,东临特色林、西靠山茶花田、南连果木林、北接芦竹溪,面积约24.9万平方米(375亩)。历史上这里是高峰村,有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尺度梯田,土壤肥沃,植被丰富。大开发时期,原住民迁出,平场修路,场地山形水势、林廊林斑、梯田水田、湖塘水系、土壤地被遭到很大破坏,山体边坡裸露、水系表流无序、湖塘蓄水不足、水质不佳,土壤贫瘠、石滩林立,植被稀疏、杂草丛生,生态品质低下。生态修复突出“巴渝原乡、田园风貌”特色,综合运用“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及“润土”策略,顺应山势、修补边坡,修复山体约36000平方米;疏通水脉、疏浚湖塘,修复芦竹溪水系约17000平方米,修复岸线形成鸳鸯湖约17000平方米;保育原有山林,补种香樟、天竺桂、慈竹、枇杷等乡土乔木3600余株、野花野草20余种;利用现状石滩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做成垒石田梗,恢复自然水田、海绵水田、重力流水田、旱田约73000平方米,其中,海绵水田采用“上田下库+智慧灌溉”高科技技术,精选优质农作物品种,分季节轮作瓜果蔬菜50余种;修复泥结路、透水路、石板路;修建谷雨、惊蛰生态驿站,新增隆亭、平亭两处观景休憩亭及鸳鸯湖小码头;还原乡村形态、增加乡村气息、复原乡村生活、丰富乡愁体验,呈现巴渝原生态、乡土味的田园风景画面,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石滩变良田的生态修复典型示范,通过农林牧副渔的经营思路,探索山地现代农业绿色循环发展的综合示范。
油菜花田位于高峰农业区东段北侧,东临大河文明馆、西靠特色林、南连粉黛草田、北接高峰山小微湿地,面积约17.1万平方米(237亩)。历史上这里丘陵起伏、梯田遍布、土壤肥沃、山林茂盛。大开发时期,平场建设,原有地形地貌遭到严重破坏,四周道路将场地围成东西瘦长、南北狭窄、北高南低的开发地块,种植土破坏严重。生态修复以“好大一块田”为特色,运用“理水、疏田”及“润土”策略,开挖边沟、引表蓄流,在低洼处修复南北向高粱溪;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改良土壤,应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对田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有完整的厢沟和排水系统,且能实现机械化种植、收割,目前春有油菜,秋有高粱,实现粮油轮作;在田间石滩高处建设芒种驿站、观景平台,田园步道穿行田间,还原乡土院坝、回归乡村生活场景。连绵起伏的油菜花田是广阳岛探索现代化都市农业集生产、观赏、体验为一体的绿色循环示范。
粉黛草田位于高峰农业区东段南侧,北接油菜花田、南接消落带内湾段,面积约5.6万平方米(180亩)。历史上这里曾经是美好的江畔田园,水土丰美,生态系统完整。大开发时期场地被市政路围合,形成东西向长条状地块,种植土遭到严重坡坏,土壤贫瘠、杂草丛生、径流无序。生态修复突出“粉黛梦境,浪漫乡村”特色,运用“理水、丰草”及“润土”策略,引表蓄流,梳理生态草沟、雨水花园,汇聚湖塘水系近1340平方米;整理微地形、改良土壤,为粉黛乱子草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大面积种植粉黛乱子草,帮扶巴茅、白茅、狼尾草等乡土植物,点缀桂花、红枫、蓝花楹等色香植物共150余株;修复沙子路、建设明月桥、竹凉亭、观景平台,呈现粉黛梦幻、百草丰美、乡村野趣的生态花田场景,探索巴渝农田艺术化种植,探索绿色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发展示范。
胜利草场位于胜利林草区的核心区,原广阳坝农场主要区域,面积约45.1万平方米(677亩)。这里曾有古代先民的农耕渔猎,又有近代抗战时期的浴血同盟,还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产丰美的国营农场、体育训练的国家基地。大开发时期,平场修路破坏了地理历史遗存,留下的坑塘、土堆、荒地等开发痕迹导致生态系统脆弱。生态修复延续农场基因,突出“草场风光、机场遗存、农场乡愁”特色,运用“理水、营林、清湖、丰草”及“润土”策略,顺山就势、引表蓄流,疏通巴茅溪、黄葛溪两条水系,利用低洼地,收集雨水,清理池底、修复岸线,结合沉水、浮水、挺水、湿生、岸生乡土植物,形成近30000平方米白鹭湖和20000平方米雁鸭湖;点缀黄葛树、香樟、乌桕、水杉、红梅等乡土植物,形成独树成景、片林成景、片色成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改良土壤,种植细叶结缕草、百慕大(黑麦草、狗牙根草组合)等耐践踏草坪以及金牧粮草、鸭茅、白三叶等多类牧草,修复羊圈、牛棚、马厩等农场畜牧设施,养殖黑山羊、果下马、黄牛等中国本土畜种,还原广阳坝草场风光;建设夏至驿站等展示农耕渔猎文化的生态驿站,修复440米广阳坝机场跑道,修复机修库、碉堡等抗战遗址,改造原国家体育训练基地水塔,将生态与人文有机融合,形成巴渝地区集生产、放牧、观赏、体验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草场修复示范。
广阳营在保护的基础上被巧妙利用为“生态文化营”,为上岛参观的市民提供一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享受一段美好的休闲游憩时光,已成为“广阳坝历史文化风景眼、生态岛休闲文化体验地”。其中,1号营房已经布置为长江流域生态影像展,2号营房已布置为广阳岛规划展陈,招待所1号院子以诗书画为主题、2号院子以老照片为主题,已具备接待营运功能。3号营房已利用为“时光书屋”,4号营房已利用为“小院茶社”,5号营房已用作文创空间,6、7、8号营房已用作配套管理服务用房。广阳营生态修复面积约345亩。通过“理水、营林、清湖、丰草”4大策略及11条措施23种技术,修复湖塘水系约13亩,保护黄葛树、香樟等160余株,种植红梅、朱砂梅、美人梅等梅花2000余株,栽植野花野草10余种。
广阳岛位于重庆市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环和二环高速公路之间,坐落于铜锣山和明月山之间的长江中,处于长江干流全线的黄金分割点上,介于东经106°40′—106°50′、北纬29°33′—29°35′。直线距离市中心规划建好后的广阳岛11千米,水路距离重庆港19千米,陆路距离江北国际机场32千米,行程均在30分钟以内。
广阳岛丰水期面积为6.44平方千米,枯水期面积约10平方千米,是长江流域内河第二大岛(第一是上海崇明岛,但其为长江上游面积较大的江心岛)。内河长7千米、水面宽200—400米,常年四面环水,以前一般只有在渝北大兴场乘船前往,只有特别枯水之时才能坐车上岛。
广阳岛片区(长江以南区域)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北部,规划区北面包括广阳岛,东至南岸区界,南至东西大道和南涪路,西至南岸区南山街道界、南山街道大坪村界。规划总用地面积115.18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45.24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4.44平方千米,工业用地面积3.65平方千米。
广阳岛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总体北高南低、主导风向偏北风、岛年降水总量北多南少。
广阳岛平面形态为柳叶形,具有典型“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地形地貌特征,属剥蚀浅丘地貌,具有形态完整、沟谷纵横、局部裸露、边坡突兀的特点。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北东向展布,北东向长约4.95千米,北西向宽约1.6千米,最宽处约2.3千米。海拔高度190.0—282.4米(一说约200—281米),最高峰龙头峰矗立岛头,海拔282.4米,最低处龙尾咀俯卧岛尾,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坡度大于5%。龙头峰与龙尾咀间的高峰山山梁构成山脊线,南趋丘坝、北临大江,形成具有独特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的山地区域。岛内山体主要分布在北侧,面积约2.7千米。岛西北侧临江的自然岩质陡坡带(坡度大于25°)占全岛面积的7.1%,其余地方均为平缓坡。
广阳岛内原本具有九湖十八溪的水脉结构,大开发时期道路等市政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岛上的天然水文脉络,切断了原有水系,致使溪流阻断、湖塘孤立,没有形成完整的水网体系,水脉周边植物群落单一,生境退化严重,已得到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
广阳岛上土壤类型丰富,主要为冲积、沉积棕黄色土壤,总体pH呈微酸性,土层厚度在10—60厘米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中等,部分地区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植物生长条件良好。
广阳岛山体原有生态群落主要有三大类型:1.自然植被群落,包括竹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灌草丛;2.人工植被群落,包括常绿阔叶林、经济林;3.半自然植被群落,包括灌草丛、开采裸地。
2019年,广阳岛内共普查记录到植物383种,其中乔木82种、灌木73种、竹类17种、草本185种、草质藤本5种、木质藤本10种、水生植物11种。入侵植物18种,以草本为主,如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一年蓬(E.annuus)等。共记录到鸟类124种、鱼类8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0种、兽类11种、昆虫7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鱼类1种,中国特有鱼类44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5种。经过修复,广阳岛森林覆盖率已达90%以上,保护建设“鱼场”“鸟场”“牧场”等具有生态保育、涵养、生产等功能的动植物栖息地。岛内植物由383种增加至627种,岛内动物由310种增加至460种。
广阳岛由各种石头组成,在岛上发现的较古老的石头是1.66亿—1.63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形成的泥岩和砂岩。但这个时期,本区域还是一个大湖——巴蜀湖,并未形成如今的江心岛的形态,不过,广阳岛已经在孕育中,因此可以推测其虚岁至少有1.66亿岁。
约9500万年前,早白垩纪末期发生地壳运动,本区受到东南和西北相向方向的挤压力,岩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变形,构成了四山的雏形,而广阳岛所处槽谷和周边的明月山、铜锣山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长江广阳岛段的形成
在远古时,长江尚未形成东西向贯通,大致以巫山为分水岭,其西段(古川江)是往西奔流的。学术界认为,当时的古川江发源于三峡地区的山地,沿着东高西低的地势,经过四川、云南一带的盆地底部,滚滚西流,在云南西南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由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相继隆升,自西向东的川江才得以形成,并发育了宜宾的低阶地、重庆李家沱、广阳岛以及长寿和丰都等地的川江低阶地。
广阳岛雏形初现
广阳岛地处长江中,它的形成与长江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推测广阳岛是在川江改向东流后才形成的。根据前人研究资料,广阳岛江段周边发育有五级阶地,这些阶地说明地壳上升具有明显间歇性,同时也说明该江段也经历了五次间歇性下切,而广阳岛也在不断下切中开始萌芽。
第一次下切:形成了五级阶地,主要分布于九龙坡附近的天鹅抱蛋(海拔329米)、巴南李家沱的宝盖寺、大渡口丰收坝的狐狸堡、南岸鸡冠石附近的白沙沱、江北的南桥寺等。根据区域有关地层的对比,其时代应在250万—78万年前(更新世早期)。
第二次下切:形成了四级阶地,主要分布于巴南李家沱鞍子坪、北碚石子山、巴南万家坪、巴南广阳岛、巴南庙石台、重庆大学松林坡、江北戴冠山、沙坪坝井口地质仪器厂等地,海拔250—270米,阶面高出江水面80—90米。在广阳岛四级阶地中,下部有一层褐色铁锰质淋滤层及高岭土条带,系更新世中期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长期化学作用的产物,为此时期重要标志层,这也表明广阳岛阶地此时还未形成岛但已形成河漫滩,广阳岛的形成最早不晚于40万—12.6万年前(更新世中期)。
第三次下切:形成了三级阶地,主要分布于广阳岛陈基塘、白沙沱中学、铜元局桐梓坪、李家沱林荫村、重庆瓷厂、锤纺六厂、巴南白板滩、沙坪坝地质仪器厂、渝北巴豆湾、北碚东阳蚕厂等地,海拔高程大约在225—240米,界面高出现代江枯水面50—60米。通过岩石对比可得知李家沱林荫村年代在40万—12.6万年前(中更新世晚期);但通过对邻区阶地中乌木14C年龄测量,测得绝对年限在4.2万—3.2万年前(更新世晚期),两种不同方式得出的结论相差非常大。
第四次下切:形成了二级阶地,主要沿长江、嘉陵江两岸断续零星分布,广阳岛、中坝也属该期沉积,海拔190—215米,阶面高出江枯水面30—45米。在北碚体育场一带根据区域对比认为本区时代在12.6万—1.2万年前(更新世晚期);在遂宁新桥同一阶地中取14C测定为距今5380±80年(全新世)。
第五次下切:形成了一级阶地,断续零星分布于长江、嘉陵江沿岸,现多为耕地,并有大量居民点。海拔180—205米,阶面高于现代江面20—35米,一般与二级阶地不易划分。在北碚黄桷社区,根据区域对比认为区内阶地时代开始于1.2万年前左右(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在阶地上部砾石层测得年龄为2170+70年(全新世)。
通过以上各种石头的年龄显示,广阳岛阶地形成的年龄大约可以追溯到40万年前,但这个时候是岛还是河漫滩没有直接证据,这个需要同成岛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广阳岛是在长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限于现有地质资料,通过石头等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测广阳岛有“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成岛”和“曲流河成岛”两种形成模式,也有可能是两者叠加。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成岛模式
在250万—40万年前(更新世早期—中期),江水在切穿明月山背斜突出峡口后,随即遇见以泥岩为主的平缓地层,在其南侧铜锣山背斜(山脉)的顶托之下,广阳岛区域形成宽阔的回水区及江面,推测此时的广阳岛基岩还淹没在江面之下。后来在经过五个阶段的“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形成了现今的长江河道内、外水分流和广阳岛。
第一和第二阶段:40万—12.6万年前(更新世中期),受地壳运动影响,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使得河道变窄变深,因广阳岛基岩含砂岩多而抗侵蚀能力较周边泥岩强,使其得以保存并暴露出江面而形成江心岛(礁)。此时,广阳岛初步形成,河流分叉,形成内外河道。现今张爷庙附近可见四级和三级阶地(Q2al)堆积。
第三阶段:12.6万—1.17万年前(更新世中期—更新世晚期),河流继续往两侧侵蚀。在4.2万—3.2万年前时,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江面进一步变窄,广阳岛出露面积进一步扩大,在北东侧油库湾一带可见二级阶地(Q3al)洪冲积物沉积。
第四阶段:1.17万—0.5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河流继续往两侧侵蚀。在1万—0.5万年前时,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广阳岛出露面积扩大到上坝村—赵家祠—水竹林一带,堆积大量一级阶地(Q3-4al)洪冲积物。
第五阶段:0.5万—0.2万年前(全新世),河流继续往两侧侵蚀,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广阳岛出露面积大致与现在相当,岛四周可见堆积大量河漫滩洪积物(Q4al)。
综上,根据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成岛,可推出其形成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2.6万年前。
曲流河成岛模式
结合广阳岛及两岸阶地分布特征,可初步认为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40万—12.6万年前(更新世中期),长江流经重庆,从广阳岛北侧侵蚀形成古河道,使两侧形成四级和三级阶地(Q2al)堆积。
第三阶段:12.6万—1.17万年前(更新世中期—更新世晚期),河道不断往南(凹岸)侵蚀迁移,至今约3.2万—4.2万年时,古河道大致与现今广阳岛南侧河道一致,此时广阳岛为凸岸边滩,沿现广阳岛南侧上坝村—赵家祠—水竹林一带堆积大量二级阶地(Q3-4al)洪冲积物(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亚粘土)。
第四阶段:1.17万—0.2万年前(全新世),在河流的不断冲刷和侵蚀下,广阳岛河道不断弯曲,最后北侧联通,形成南北均流通的江心岛,此时广阳岛基本形成,可见一级阶地(Q3-4al)洪冲积物。根据南北两侧堆积物同一阶地中14C测年,时间大致在2170±70—5380±80年之间,亦为广阳岛初步形成时间。另一方面,考古人员分别在广阳岛发现大量新石器时期的石制工具、侧身屈肢墓葬以及陶片标本,这些新石器的工具距今5000—2000多年。远古时期,江心岛是原始人类比较理想的栖身地之一,因为江心岛四周江河环绕,能够阻挡岸上大型猛兽的侵扰,是天然的庇护所,加之广阳岛自然生态优越,适宜以渔猎为生的古巴人生存,因此留下大量原始人类遗迹,也从侧面证实,此时期已形成广阳岛。
第五阶段:河流继续冲刷、侵蚀两岸和下切江底,广阳岛出露面积大致与现在相当,岛四周可见堆积大量河漫滩洪积物(Q4al)。
综上,根据曲流河成岛,可推出其形成时间最早可追溯至50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