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最美寺院景区 NO.21
厦门十大著名寺院 NO.1
福建十大寺庙 NO.2
中国十大四大天王景点 NO.2
厦门春节旅游十大好玩景点 NO.3
中国十大观音寺和道场 NO.4
厦门十大景点 NO.6
中国十大求转运的寺庙 NO.6
中国十大大悲楼阁殿 NO.6
中国收入最高的十大寺庙 NO.9
中国十大赏木棉花好去处 NO.9
中国十大求子的观音景点 NO.12
福建十大避寒景点 NO.15
中国十大求学业的寺庙 NO.17
中国十大阿弥陀佛圣像 NO.18
中国十大求平安的寺庙 NO.22
厦门思明十大景点 NO.3
福建春节旅游十大好玩景点 NO.3
福建国庆旅游10个必去的地方 NO.11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名刹。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中轴线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其中,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两侧依次升高的回廊,回护三殿两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的特点,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构造极其精巧;殿内正中奉祀观音菩萨,其余各面为48臂观音,造型优美、姿态多样;又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所以此殿香火异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广场,广场前为长宽均约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约百米长七八十米宽的莲花池。莲花池外围盖有琉璃瓦顶的矮墙,东西设对称重檐牌坊式山门,题额为“鹭岛名山”,系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寺内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再以石构围墙将全寺建筑群环抱起来,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藏经阁是中轴线上的最高层建筑,为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一层为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二层为玉佛殿,内供28尊缅甸玉佛,并藏有数万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经书及一些珍贵的文物。
民国十四年(1925),会泉法师住南普陀方丈时重建,屹立于寺院中轴线前端,歇山式重檐飞脊,轩昂宏伟。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五间,前有红漆大门,后无墙。
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韦驮和四大天王,两只威武的大石狮雄踞门廊东西两侧,跨门进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环视。正中弥勒菩萨坦腹露胸,殿后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民国十九年(1930年)太虚法师重修,八角形三层飞檐蹿角式亭阁单层建筑。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层飞檐。殿内祀奉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铁钉,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观音。清初施琅始建,称大悲阁为南普陀改称之由来。殿立于大雄宝殿后石砌多角形高台上,中隔两段石阶近三十级。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结构严密,俗称蜘蛛结网。闽南信众崇奉观音菩萨,香火鼎盛。
藏经阁建于民国25年(1936年),为二层小楼,楼下为法堂,楼上为玉佛宝殿。藏经阁位于中轴主体建筑最高层,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上层藏经,下层法堂。阁楼上下层,三面台廊回护,圈以白石雕栏。
阁内藏着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画,如明版《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经》、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血书的《妙法莲华经》、弘一法师手稿《佛说阿弥陀经》等,以及唐代铜佛、宋代铜钟、明代名匠石叟所造的如意观音和观音施甘露像、明代著名艺术家何朝宗创作的白瓷观音像和28尊缅甸玉佛,还有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人的墨宝。
大雄宝殿建于民国15年(1926年),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八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前两座报恩塔是由妙湛法师监制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中心,崇宏雄伟,殿前石庭平舒宽展,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矗,更显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殿两侧罗汉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磬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
南普陀寺主殿双侧回廊内外,原分布着僧众修持生活的堂院楼舍,如钟鼓楼、客堂、五观堂(斋堂)、职事堂(库房)、僧舍楼房、学院院舍等建筑。八十年代以来,旧有堂院大都翻修一新,还新建多座楼堂。如东侧的海会楼、普照楼;西侧的方丈楼、学院教学楼、僧舍楼、太虚图书馆、佛教协会办公楼和西侧外的上客堂两座接待楼。一九九二年还在西侧般若池畔,新建一座恢宏雄伟的大禅堂。堂高三层,呈八角形重檐飞脊,覆以黄瓦皇冠式大屋盖,周围白石雕栏,造型新颖,结构精巧严密,既显其富丽堂皇,又不失其庄严肃穆。寺前新建两方石塔,如倚天双剑,高插蓝天。造型仿自泰缅佛塔,为闽南所仅见。
外山门:3:00~20:00;内山门:3:00~18:00。
在市内坐45路、87路、1路、29路、47路等到达。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末期,当时称为泗洲寺。
宋治平间(1064~1067)改今名。北宋时由僧人文翠改建,称为无尽岩。
元至元间(1264~1294)被废寺。
明洪武间(1368~1398),僧觉光复建。
明末清初,普照寺毁于兵乱。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改称为“南普陀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南普陀寺一度被驻军占住。时战火日迫厦门。闽南佛学院遭日机轰炸,寺中住僧和学院师生纷纷避入内地或出国。
1958年,厦门市对佛教寺院进行合并,各寺僧众集居南普陀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寺院住僧遭受猛烈冲击,纷纷离散,另谋生路。
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88年,妙湛和尚升座,妥善安置十年流散来归的僧众,重整禅林法规,主持翻修扩建寺宇,复办闽南佛学院。
1993年以来,建造了大禅堂、班首察、慈善大楼等建筑,以白石筑成东西两山门,1000多米石构围墙将全寺环抱,形成气势宏伟、布局严谨的寺院整体。
2005年,南普陀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