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洞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大若岩镇,属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是浙南地区大型天然岩洞,被道家列为“天下第十二福地”。洞体最高处56米、最宽76米、纵深79米,分上下两层,下层设观音阁与讲经坛,上层建有胡公殿及文昌阁,内含赤水井、流米洞等天然景观。
该洞人文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傅隐遥、王玄贞等道士曾在此修道。南朝梁天监年间陶弘景隐居著《真诰》,始称陶公洞。唐代始建殿宇,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获赐“广福灵真宫”匾额。现存建筑多为乾隆年间布局。2020年代当地政府按“修旧如旧”原则拆除现代建筑,恢复洞天佛国历史风貌。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九月十五香期日接待逾万人,配套建设宋文化节、大若宿集等项目延伸文旅产业链。洞前水云村依托景区发展旅游经济,旺季单日游客逾万人。
“洞内晦明,随云变幻,云归则暗,云散则明。”洞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有三间观音阁,讲经坛可纳数百人。洞外建九楹前殿、钟鼓楼、厢房及僧厨。洞内南侧,一条56级石梯通向上层“天台”。天台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阁。神龛右下侧一罐状“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内南侧岩壁上有二条形长洞,谓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间灯烛辉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鳞片,昏明异象,远近殊色。洞口绝壁上山溜滴珠,洒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正是“悬崖滴水晴疑雨,凉气袭人夏似秋”。
陶公洞历史悠久,二千年前,后汉甘露年间,道士傅隐遥曾隐居于此;三国时有道士王玄贞在此修炼;南朝齐梁年间,被称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隐此撰《真诰》一书。洞内殿宇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宋、明、清曾陆续修建。这里香火旺盛,游人如云,每年农历8月初至9月9日,是为香期,烧香拜佛者日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