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邓颖超
志同道合革命伴侣 爱情信仰相融不离不弃
周恩来与邓颖超,二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生平经历也是格外相似:少年立志救国,一生追求真理,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精神同频、灵魂共振,为革命、为理想、为国家共同奋斗,一起经历了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超越了世俗的浪漫,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这样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却说出“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的情话,在二人日常书信往来中,也不乏“望你珍摄,还吻千万”等词句,款款深情让人为之感动。
梁思成与林徽因都是出身名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梁思成被林徽因的文学才情与建筑理想深深吸引,他们两情相悦又志趣相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结婚前,梁思成问林微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间不止风花雪月,他们势均力敌、并肩而行,“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与“中国近代建筑之母”牵手共同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成为令人羡慕的一段佳话。
详细
钱钟书与杨绛在清华园一见倾心,钱钟书被杨绛的清丽面容所吸引,杨绛则为其“蔚然而深秀”的气质倾心。钱钟书曾说:“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杨绛为支持钱钟书写作《围城》,包揽家务,甚至称自己是他“灶下婢”。钱钟书则每天“拙手笨脚”地为杨绛准备早餐,笨拙却真挚。他们始于一见倾心、陷于相濡以沫、终于岁月长情,二人之间的爱情被世人誉为“文坛绝配”。
详细
鲁迅与许广平于1923年相识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课堂,许广平被鲁迅的渊博学识和反叛精神吸引,随后她勇于冲破世俗,大胆向鲁迅示爱,二人于1925年10月定情并定居于上海。为支持鲁迅写作,许广平放弃自身事业,成为鲁迅的秘书、护士与精神支柱,为其抄写文稿、校译书籍、管理财务。他们的情感始于师生之谊,升华于革命理想;他们跨越年龄与礼教束缚,在战火中相互扶持、在理想中彼此成就,彼此精神同盟、灵魂共鸣。
详细
1924年,徐志摩在北京社交圈结识陆小曼,一个浪漫诗人、一个倾城名媛,虽然当时二人已各有婚配,但他们仍在日常相处中产生了情愫,徐志摩为陆小曼的才情与风情倾倒,陆小曼也被徐志摩的浪漫才志所吸引。1926年10月,二人不顾家庭阻挠与社会非议,毅然踏入婚姻殿堂,只为追求理想爱情。婚后他们有过甜蜜日子,但也不可避免地被婚姻的柴米油盐所蹉跎,二人将婚姻生活过得一地鸡毛,这一段被视为反抗封建礼教的自由恋爱最终以悲剧收尾。
详细
沈从文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时被出身苏州名门、才貌双全的张兆和深深吸引,一见倾心。随后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对张兆和开展大胆热烈的追求,每日一封情书向张兆和诉说爱意。1933年9月9日,张兆和被沈从文的真挚所打动,二人在北平中央公园举行婚礼。沈从文以张兆和为原型,塑造了《边城》皮肤微黑的翠翠、《三三》中的少女等经典形象,“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也是沈从文对张兆和的深情告白。
详细
孙中山与宋庆龄
精诚无间革命伴侣 冲破年龄桎梏生死相守
孙中山与宋庆龄相识于日本,二人在日渐加深的相处中心生爱慕,并很快坠入爱河。1915年,22岁的宋庆龄冲破父母、世俗的偏见,不顾年龄的障碍,从上海私奔到日本,毅然与49岁的孙中山成婚。宋庆龄婚后继续担任孙中山的私人秘书,日夜在他身边协助工作,无微不至地照顾孙中山。“精诚无间同忧乐”是这对夫妻的真实写照,二人是夫妻,也是革命战友,在枪林弹雨中他们互相扶持,共同起草《建国方略》,推动联俄联共政策,一起为中国革命舍生忘死。
钱学森与蒋英
青梅竹马琴瑟和鸣 科学艺术联姻佳偶天成
钱学森与蒋英因为父辈关系密切而从小认识,后来二人分别赴美、德留学十多年,不过长久的分别没有消磨掉他们青梅竹马的情谊,而是让这份情谊产生了质的变化。1947年二人重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钱学森于七夕向蒋英求婚,一对璧人在上海喜结良缘。后来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软禁,蒋英成为了他最坚实的后盾,他们合奏古典乐,以艺术疗愈苦难;他们互相扶持,共渡难关重返祖国,实现科学与艺术二重奏。钱学森与蒋英携手58年,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巴金与萧珊 忠贞不渝恩爱夫妻 共渡艰苦岁月相濡以沫
萧珊是巴金的忠实读者,一开始二人以笔友身份互相书信往来,1936年8月他们正式见面并互生情愫。但因13岁的年龄差距,巴金始终保持师长般的克制,也给予她人生方向的指引。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珊不顾危险追随巴金辗转各地,二人在战火中互相扶持,巴金最终也被萧珊的真挚与陪伴感动,他们在1944年5月走入婚姻殿堂。28年的婚姻生活,他们始终相亲相爱、真挚又专一,巴金在散文中这样回忆妻子:“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其中深情可见一斑。
详细
1923年,冰心与吴文藻在邮轮上因为一场美丽的“误会”而相识,他们在闲聊中发现彼此志趣相投,吴文藻的直言不讳更是让冰心将其视为“第一诤友”。后来在美国留学期间,二人互通书信,吴文藻在给冰心的回信中常用红笔标注一些描写爱情的句子,以此向冰心表达他对她的情愫,冰心也为此心动。1929年6月,二人于北大临湖轩举行婚礼,喜结连理。冰心和吴文藻的婚后生活从容美满、相敬如宾,正如冰心晚年所说“真正的爱情不是烈火,而是长明的灯”。二人死后骨灰合葬,生同衾、死同穴,令人称羡。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