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粒度仪的测试内容
1. 粒径大小
测量颗粒的直径或等效粒径(如体积当量直径、投影面积直径等),范围通常从纳米级(0.1μm以下)到毫米级(1-2000μm),具体取决于仪器型号。
2. 粒径分布
以图表形式展示不同粒径区间的颗粒占比,可清晰判断颗粒是否均匀,是否存在大颗粒或细颗粒团聚等情况。
二、激光粒度仪的工作原理
1. 激光发射
仪器内置的单色激光器(通常为红色或蓝色)会发射出一束强度稳定、波长单一的激光。这束激光是测量的 “基准信号”,其稳定性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2. 样品分散
待测的粉体或液体样品会被送入样品池,并通过分散系统(如超声震荡、搅拌)处理。
目的是打破颗粒间的团聚,让每个颗粒都能独立、均匀地分布在介质(如空气、水)中,避免团聚体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激光散射
当稳定的激光束穿过样品池时,会与池中独立的颗粒发生作用,产生散射光。核心规律是颗粒越大,散射光的散射角越小(光线越靠近原激光方向);颗粒越小,散射光的散射角越大(光线越偏离原激光方向)。
4. 信号接收与数据计算
信号接收:仪器周围的探测器阵列会同时接收不同角度的散射光信号,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数据计算:电信号被传输到计算机后,软件会依据米氏散射理论(或瑞利散射理论,适用于极小微粒)建立数学模型,对信号进行分析和计算,最终输出颗粒的大小分布数据(如 D10、D50、D90 等特征粒径)。